“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事關重慶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第一句話是習近平總書記今年1月4日至6日在重慶調研時作出的重要指示,第二句話是他去年7月19日在長春調研時強調的創新之道。貌似毫不相干的兩句話,重慶兩江新區建設管理局局長楊治洪卻在海綿城市建設上找到了內在邏輯:“第一句是目標任務,第二句是方法方向,海綿城市建設則是串聯二者的最佳方式。”他認為,要實現“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新型城鎮化是至關重要的一環,而要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貫徹好生態文明建設的國家戰略,落點便是作好海綿城市建設。
具體到重慶,探索一套適合山地城市的標準和范例,打造中國山地海綿城市建設可復制、推廣的示范樣本,就成了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兩江新區悅來新城的迫切任務。那么,從去年4月獲批成為試點至今,悅來新城在海綿城市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遇到了哪些突出問題?獲得了哪些創新經驗?楊治洪用了一組數據來作答:悅來新城海綿城市建設共涉及67個項目,去年計劃的35個項目已全部開工,余下的32個項目前期工作已基本就緒,同時編制了7項規劃,出臺了6項政策,開展了10項應用研究。這組看似簡單的數據背后,集合了從發展理念到規劃設計、建設、運維全過程的“悅來創新”的精髓——因地制宜,將海綿城市建設理念融入“產城一體化”的開發建設模式中整體推進,徹底改變國內目前在海綿城市建設中常見的項目散、亂、小現象。“簡而言之,‘悅來創新’就是無處不創新。”
點上“最優化”
常言道,細節決定成敗。要保證在“產城一體化”過程中的整體效果,就需要在海綿城市建設的各個環節和方面做到精益求精,創新發展,追求點上的“最優化”。
近日,投資1.25億元的悅來新城國博中心海綿城市建設改造工程已全面啟動,通過半年時間,完成了透水磚鋪裝、會展館蓄水池建設等項目改造,實現了將該片區70%的雨水吸收再利用的目標。作為試點建設的核心,該改造項目借鑒的是美國的低影響開發(LID)理念,采用源頭削減、過程控制、末端處理的方法進行滲透、過濾、蓄存和滯留、利用,改善水生態、水環境現狀,防治內澇災害。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為改善中央廣場銀杏林耐水性較差的狀況打造的下凹式綠地景觀帶工程已接近尾聲。而據承擔著悅來新城海綿城市建設任務的重慶悅來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悅來集團”)總經理熊寄然介紹,國博中心海綿城市建設改造工程還包括調蓄池工藝系統、雨水塘、透水室外展場下沉式雨水花園、中心廣場下凹綠地、濱江公園雨水濕地等工程。其中,投資最大的要算調蓄池工藝系統建設了,總投資達5000萬元。該系統將雨水經過沉砂、分流、初雨棄流處理后進入蓄水池,凈化處理后用于補充水景、澆灑綠地、道路沖洗等,實現雨水資源化。該項目共設計6座蓄水池,蓄水量達2.3萬立方米,能滿足夏季10~15天的用水。
道路排水,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一環。悅來新城一改以往以排為主的傳統排水設計理念,針對山地城市的特點,成功探索出“階梯蓄水、高收低用、面域污染治理”的新路子。如,示范區濱江公園濕地改造項目,就充分利用自然高差,依形就勢,階梯式蓄水,實現了雨水的循環利用。而公園道路兩邊縱坡較大生物滯留帶則創新采用了分級跌落方式。
悅來集團規劃設計部主任魏映彥告訴記者,悅來新城的道路通過人行道透水鋪裝、生物滯留帶、雨水花園的建設實現對雨水的儲存、過濾、下滲、蒸發、抑制降雨徑流,延長匯流時間,減小徑流總量及峰流,發揮控制徑流總量、降低面源污染、削減洪峰流量等方面的作用。其中的生物滯留帶的建設為悅來新城海綿城市建設道路部分主要的雨水源頭處理方式。雨水排入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每隔5米左右布置雨水豁口,直接將雨水引入生物滯留帶;另一種方式就是每隔15米左右設置沉砂井,雨水經初步沉淀后匯入生物滯留帶。記者在已基本完工的悅居路預留橫截面看到,道路兩旁深達1.5米的植草溝,從下到上共分7層:防滲膜、卵石層、下層土工布、沙墊層、上層土工布、種植土和草皮,能有效滯留、吸收雨水,實現道路雨水的凈化、滯留。
利用城市空間對降雨進行收集和儲存是海綿城市建設的核心之一。記者在位于悅來新城會展公園山頂的重慶會議展覽館二期工程公建樓頂看見,屋頂布滿了大小不一的雨水花園。熊寄然表示,這些花園本身能吸納部分降雨,余下的雨水則通過屋頂和樓面的各種收集管網統一匯集到大樓旁的雨水收集池,經沉耗過濾后用于沖洗和澆灌。大樓不遠處的水塘已改造成調蓄池,用作雨水的儲存、凈化和再利用。而這些,只是會議展覽館二期工程的一小部分,整個工程占地21976.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6371.8平方米,主樓5層,副樓4層,地下2層。
“項目采用雨水收集利用系統,通過收集建筑屋頂及道路、廣場等匯集的降雨徑流,經由雨水收集管道將雨水收集存儲到PP模塊收集池中,經過一體化處理設備對雨水進行過濾和消毒處理達到用水水質要求后匯入清水池,再利用提升泵將雨水送至各用水點”。該工程改造完后,可收集周邊道路、房地產項目地塊及公園綠地自身的雨水,供應公園一二期綠化澆灌、道路沖洗用水,節水率可達30%左右。楊治洪表示,“像這樣對所有新建或可改造的房屋屋頂進行屋頂綠化的生態屋頂,可有效儲和攔對應面積的雨水100~300毫米。還可以有效削減熱島效應,改善空氣質量和美化環境”。
而上述這些點上項目的建設,僅僅只是悅來新城67項海綿城市建設任務中很小的一部分。而針對悅來新城在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方面的總體進展,楊治洪稱:“我們不單要追求單點項目或工程建設在統籌發揮自然生態功能和人工干預功能方面的最優化,在重點上創新突破,做到有效控制雨水徑流、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以此增強城市防洪澇能力,更需要從大處著眼,在統籌上下功夫,在兩江新區‘產城一體化’發展過程中,率先將悅來新城18.67平方公里的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域打造成能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體’,確保‘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
面上“重保障”
楊治洪提及的“大處著眼”,便是創新采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全面指引新型城鎮化建設,標本兼治,一體化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并非具體的項目或技術,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全面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因此,我們決定從規劃源頭上抓起,通過增強城市規劃的科學性和權威性,促進多規融合,以此實現海綿城市、生態城市、智慧城市‘多種方式并舉、多城建設融合、多重成果共享’產城一體化推進的發展目標,而且用制度加以保障”。而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尹稚則表示,雖然三者之間發起的專業不一樣,市場發動的力量和政府的主導部門也不一致,但城市的智慧化是建立生態城市的基礎技術平臺,而海綿城市在智慧水務、低沖擊開發等方面發力,將大大加快生態城的建設速度。
為確保目標定位一致性,悅來新城在規劃編制方面可謂下足了功夫。為合理確定悅來新城的年徑流總量控制率,制訂城市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的實施策略、原則和重點實施區域,將城市水系、排水防洪、綠地系統、道路交通等有關控制內容落實到控制性詳細規劃之中,重慶市先后編制了《悅來新城海綿城市總體規劃》、《悅來新城雨水資源利用專項規劃》、《悅來新城海綿城市建設道路低影響開發規劃》、《張家溪流域防洪專項規劃》、《后河流域防洪專項規劃》、《悅來新城綠地系統規劃》、《悅來新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七項規劃予以重點保障。
規劃的科學性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貫穿始終,這就需要綱領性的政策保障。為此,重慶市出臺《關于加快推進兩江新區悅來新城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規定,將悅來新城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任務分解到各部門、落實到各崗位。
海綿城市建設涉及部門、層面眾多,光靠某項或某幾項政策很難保障整體實效,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政策體系。為此,重慶市先后出臺了《重慶市悅來新城低影響開發管理辦法》,從土地出讓階段開始就將海綿城市控制內容納入條件進行全過程監管,而《重慶兩江新區悅來新城海綿城市建設社會投資項目資金補助辦法》,則對按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進行實施的項目給予補助,激勵社會資本共同參與。《重慶市悅來新城海綿城市建設資金管理辦法》、《重慶市悅來新城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建設績效考核管理辦法》、《重慶市悅來新城河湖水系保護與管理實施意見》、《重慶市悅來新城防洪和城市排水防澇應急管理辦法》四項政策則從資金監管、績效考核、日常監管和應急機制方面對海綿城市建設的順利實施“保駕護航”。
有了科學的規劃和制度體系的保障,沒有技術支撐,依然難以施行。大數據時代的技術創新,自然離不開大數據的發力。悅來新城收集整理了示范區域內十余年來的降雨、防洪及水系數據,分別從土壤植被特性、透水體系、熱島效應等方面開展了海綿指標控制體系、下墊面初期雨水水質、雨水收集利用技術,透水體系及地災研究、三峽庫區城市面源負荷削減的評估研究等10項應用研究和6項標準編制工作,從生態、防洪、土壤、雨水利用等方面為海綿城市科學建設提供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撐。此外,悅來新城還依托中國西部最大的會議展覽中心,開展海綿設施設備展銷會和高峰論壇,為世界各地的技術團隊進行技術交流和產品展示提供平臺。
同時,悅來新城還充分利用智慧城市優勢,以構建監測體系為著力點,打造智慧化管控平臺,目前該項工作進展順利。比如為監控山地城市雨水和污染物的輸送擴散規律,已完成雨量和蒸發在線監測站、水質在線監測站點、水位在線監測站布點工作,利用數學模型與監測體系結合,實現實時監控評價與管理。未來兩年內還將在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和水安全等方面建成監測平臺,收集核心指標參數,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監測體系,為海綿城市建設運營階段提供技術保障,同時為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估提供權威的數據支撐。
雖然海綿城市建設有助于產城一體化發展,但是,它的可持續發展也需要向綠色經濟要答案。楊治洪告訴記者:“汽車、電子、裝備產業去年產值3434億元,占工業總產值超過八成。如今,水土、魚復、龍興三大工業園區,個個都是集產業園、創新園、家園、物流園、生態園‘五園’于一身,為產業入駐搭建優質的承接載體”。然而,悅來新城探索的產城融合模式,除了產業興旺,還需要推動城市建設,而在“空城”、“鬼城”普遍的當前,建城容易,聚人難,悅來新城會不會出現這樣的狀況?清華大學建設管理系教授季如進對此表示,城市建設,切忌走“有城市沒產業,有產業沒城市”的老路子,必須產業布局先行,有了產業才能聚集人氣,有人氣的城市才可能健康可持續發展,才能從源頭上根治“空城”、“鬼城”,這是新型城鎮化建設值得大力推廣的模式,“樂業,方可安居”。
談及“產城一體”的建設成效,熊寄然表示,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好的環境,悅來新城“產城一體化”模式初見成效,同生態城市、海綿城市建設休戚相關。“給投資者最好的環境,一直是悅來集團上上下下始終堅守的理念,而且,我們會從制度層面加以保障”。雖然目前還無法判斷悅來新城能否成為中國山地海綿城市建設可復制、推廣的示范樣本,但至少它從理論到實踐的第一跨,堪稱圓滿,而且已經取得的成果證明:“悅來創新”,正越來越行!
試點的目的是為了廣泛推廣應用。據悉,重慶在海綿城市建設“悅來模式”初見成效的基礎上,已開始謀劃更大的動作,擬按先建后補方式,由市級城建專項資金按每平方公里6000萬元的補貼標準,在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各選擇1個市級試點城市,與悅來新城項目有機結合,形成以點帶面、覆蓋全市的海綿城市建設格局。而據楊治洪透露,“重慶市城鄉建設委員會今年將在全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基礎資料調查,2017年底前完成相關規劃、實施方案等編制,在2018年全面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為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環保行動提供綜合支持,并以此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使重慶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來源:兩江新區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