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16年10月19-21日,由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工程規劃學術委員會主辦,寧波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承辦的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工程規劃學術委員會2016年學術研討會在寧波成功舉行。會議共有來自城市工程規劃行業的專家學者和專業技術人員200余人參加。
會上,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工程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戴慎志作題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建設研究”的主題報告。主要內容包括社會背景、綜合管廊的概念與發展歷程、類型與系統構成,綜合管廊規劃與建設原則,以及綜合管廊規劃與建設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
戴慎志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工程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社會背景
(一)快速城市化進程與新型城鎮化
2011年,我國城鎮化水平首次超過50%,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我國處入快速城市化發展階段;
2012年,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
新型城鎮化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以提高城鎮化的質量為重點,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道路,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用地空間亟需集約,基礎設施布局集約化勢在必行;
新型城鎮化注重城市內涵建設,城市建設應由粗放式轉向精細化。基礎設施是城市高效、有序運轉的保障系統,也是新型城鎮化建設所關注的重點。
地下綜合管廊為各類市政管線設施創造了一種“集約化、綜合化、廊道化”的鋪設環境,使道路下部的地層空間資源得到高效利用,使管線的運營與管理能在可靠的監控條件下安全高效地進行。
地下綜合管廊是實現城市地下空間集約化利用、城市基礎設施功能集聚、城市基礎設施系統精細化規劃與管理的重要途徑。
隨著城市的發展,地下綜合管廊內還可提供預留發展空間,保證了可持續發展的需要,“地下綜合管廊”已成為現代都市基礎設施建設的理想模式。
(二)智慧城市
在新的全球經濟發展環境下,全球很多城市都將智慧城市建設作為促進經濟轉型升級、打造城市發展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據統計,我國已有約300個城市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設目標。??作為智慧城市主要部分的智慧市政是新一代統一的智慧管理中心。實時獲取城市運行數據,及時了解城市中發生的突發事件,并能適當、即時地部署資源以做出響應。同時服務于民,向居民提供“一站式”政務服務,作為為市民服務的統一窗口,提供所有類型的市政服務。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規劃與建設過程中應融入智慧市政的技術和方法,以適應城市今后發展需求。
(三)安全城市
近些年,頻繁爆發的各類城市災害,造成了巨大的生命和財產損失,城市安全問題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
作為城市生命線系統重要組成的基礎設施,在災害發生后很容易遭到破壞,嚴重的可導致城市生活癱瘓。基礎設施系統的防災、減災是城市綜合防災中的首要問題之一;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可以有效提高基礎設施系統的抗災性能,保障災時城市基本功能的正常運轉。
(四)相關政策
針對我國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的規劃與建設,自2013年起,國家層面頻頻出臺相關的政策文件,從規劃、建設、制度保障等多方面共同推進綜合管廊的建設。
2013年9月6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6號)
2014年6月14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27號)
2014年12月26日,財政部發布《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作的通知》
2015年1月4日,根據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決定啟動2015年中央財政支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申報工作
2015年7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地下綜合管廊
2015年8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
2013年9月6日,國務院下發《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6號),文件中明確指出,要求“開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用3年左右時間,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全面啟動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中小城市因地制宜建設一批綜合管廊項目。新建道路、城市新區和各類園區地下管網應按照綜合管廊模式進行開發建設。”
2014年2月11日,國家住建部公布《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建城綜函[2014]23號),特別指出,2014年要重點“加強城市地下管線綜合管理,開展城市綜合管廊試點……啟動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示范工作。組織制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建設導則》等技術指導文件。”
2014年6月14號《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管理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4〕27號),“穩步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在36個大中城市開展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探索投融資、建設維護、定價收費、運營管理等模式,提高綜合管廊建設管理水平。”
2014年10月18日,在全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經驗交流會上,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表示,在城市新區建設綜合管廊是解決“馬路拉鏈”問題的重要途徑,我國計劃用3年左右時間,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全面啟動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程。
2014年12月26日,財政部發布《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作的通知》(財建﹝2014﹞839號),“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地下管線建設”的講話精神和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要求,經研究,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決定開展中央財政支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工作。”中央財政對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三年,具體補助數額按城市規模分檔確定,直轄市每年5億元,省會城市每年4億元,其他城市每年3億元。對采用ppp模式達到一定比例的,將按上述基數獎勵10%。
2015年1月4日,根據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決定啟動2015年中央財政支持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申報工作,同時發布《2015年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申報指南》。
2015年7月29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地下綜合管廊。會上針對城市長期出現的地下基礎設施落后的突出問題,闡述了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從規劃布局、建設標準、維護管理和投融資等方面提出以下要求:
一是各城市政府要綜合考慮城市發展遠景,編制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專項規劃。(先規劃、后建設的原則)
二是在全國開展一批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示范,在探索取得經驗的基礎上,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域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老城區要結合舊城更新、道路改造、河道治理等統籌安排管廊建設。(新區和舊區的建設重點)
三是完善管廊建設和抗震防災等標準,落實工程規劃、建設、運營各方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注重管廊安全)
四是創新投融資機制,在加大財政投入的同時,通過特許經營、投資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管廊建設和運營管理。(機制體制)
2015年8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的指導意見》從十個方面給出指導意見。
(五)規范與標準
1、國家規范
《城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GB50838-2015)
2、地方性技術導則及規范
《河北省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技術導則》
《內蒙古自治區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技術導則》
《福建省城市綜合管廊建設指南》
《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工程建設技術管理規范》
(沈陽市地方技術規范)
3、地區性管理辦法
《廈門市城市綜合管廊管理辦法》
《上海市浦東新區共同溝管理暫行辦法》
《廣州大學城共同溝管理辦法》
二、綜合管廊的概念與發展歷程
(一)概念
綜合管廊在國外更多地稱為共同溝,是指在城市道路下面建造一個市政共用隧道,將電力、通信、供水等多種市政管線集中在一體,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以做到地下空間的綜合利用和資源的共享。
(二)發展歷程
1、歐洲
管線共同溝的發源地在歐洲。19世紀,巴黎有系統地規劃城市的排水網絡時,開始興建共同溝。
早在1833年,巴黎創造性地在地下大型排水管道中布置了煤氣、電力等管線,形成了早期的共同溝。
西歐各國繼巴黎共同溝之后,開始考慮將各類管線設施整合起來,包括瓦斯管、自來水管、污水管及電力及電話電纜等,納入一個共同溝中,產權均為市政府所有,起到整合各管線部門的作用。
英國倫敦于1861年即開始修建寬12英尺、高7.6英尺的半圓形綜合管廊。
德國早在1890年即開始興建綜合管廊。
巴黎綜合管廊示意圖
2、俄羅斯
俄羅斯的地下綜合管廊也相當發達,莫斯科地下有130公里的綜合管廊,除煤氣管外,各種管線均有。
3、日本
日本是目前世界上綜合管廊建設最先進的國家。
日本的城市共同溝建設起步于1923年關東大地震后東京都的復興事業。當時,因為在這場大地震中,生命線系統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共同溝是作為災后城市重建內容之一,旨在提高生命線系統的安全性能。
日本于1926年開始修建綜合管廊,至21世紀初,達到526公里。
東京臨海副都心地下綜合管廊,長16公里,歷時7年,耗資3500億日元,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將各種基礎設施融為一體的建設項目。
東京臨海副都心地下綜合管廊示意圖
該項目為一條距地下10米、寬19.2米、高5.2米的地下管道井,容納了上水管、中水管、下水管、煤氣管、電力電纜、通信電纜、通信光纜、空調冷熱管、垃圾收集管九大管線。為了防止地震對綜合管廊的破壞,采用了先進的管道變型調節技術和橡膠防震系統。
4、中國臺灣
1989年,臺北市開始積極推動捷運木柵線和淡水線的建設,在施工過程中,經常挖斷瓦斯電信等管線,嚴重堵塞交通,從而造成廣大民眾的不滿。當年,臺北市長到日本考察,把建設共同管道的想法帶回臺灣;1991年2月15日在工務局新工處下設共同管道科。自此,臺灣的管線共同構建設大規模展開。
臺灣管線共同溝的相關法規政策文件:核心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工程設計制度,二是建設與管理經費制度,三是管理制度。
共同管道法(2000年6月14日公布)
共同管道法施行細則(2001年12月28日公布)共同管道建設及管理經費分攤辦法(2001年12月19日公布)
共同管道建設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2003年4月15日修正)
共同管道系統使用土地上空或地下之使用程序使用范圍界線劃分登記征收及補償審核辦法(2002年5月1日公布)
共同管道工程設計標準(2003年5月9日公布)
(三)綜合管廊的優點
1、優點
減少挖掘道路頻率與次數,降低對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干擾。
容易并能在必要時期收容物件,方便擴容。
能在管廊內巡視、檢查,容易維修管理。
結構安全性高,有利于城市防災。
由于管線不接觸土壤和地下水,避免酸堿物質的腐蝕,延長了使用壽命。
對城市景觀有利,它還為規劃發展需要預留了寶貴的空間。
2、經濟效益
一是綜合管廊建設費用與拆遷修建管線系統加各管線單位自行鋪設成本比較。就綜合管廊的建設而言,據測算,一條能夠綜合所有管線的共同溝造價基本上與地面道路的造價相當,如果按強弱電等分設多條管廊,那么不僅技術上容易些,造價也將更經濟。
二是各管線單位有償使用綜合管廊的費用與自行鋪設成本比較。這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使用費用的高低、使用年限的長短。
三是投資企業的效益分析。這主要取決于3個因素:
① 經營管理的年限和收費標準的高低;
② 管線的入駐數量;??
③ 企業經營管理水平。
用發展的眼光來看,投資綜合管廊建設,無論對政府、社會還是企業,都具有廣闊的前景。
綜合管廊的建設,是一項初期投資規模較大的市政配套項目。參照國外發達國家和地區關于綜合管廊設計標準及建設經驗,為綜合管廊的建設提供工程優化依據,節約投資。
3、社會效益
綜合管廊作為地下管線綜合利用的形式之一,將市政管線緊湊合理地布置在綜合管廊中,有效利用了道路地下的空間,節約了城市用地,同時也提高了各種管線抵御臺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從而保證了社會生產的安全運行及居民的正常生活不受影響。
4、環境效益
綜合管廊的建設消除了城市道路上電線桿林立、架空線蛛網密布的視覺污染,減少了架空管線與綠化的矛盾,并有效地消除了地下管線因維修、擴容而造成的道路重復開挖。
三、綜合管廊的類型與系統構成
(一)綜合管廊的分類
(1)干線共同溝
主要收容城市種的各種供給主干線,但不直接為周邊用戶提供服務。設置于道路中央下方,向支線共同溝提供配送服務,管線為通信、有線電視、電力、燃氣、自來水等,也有將雨、污水系統納入。特點為結構斷面尺寸大、覆土深、系統穩定且輸送量大,具有高度的安全性,維修及檢測要求高。
(2)支線共同溝
主要收容城市中的各種供給支線,為干線共同溝和終端用戶之間聯系的通道,設于人行道下,管線為通信、有線電視、電力、燃氣、自來水等,結構斷面以矩形居多。特點為有效斷面較小,施工費用較少,系統穩定性和安全性較高。
(3)纜線共同溝
埋設在人行道下,管線有電力、通信、有線電視等,直接供應各終端用戶。其特點為空間斷面較小,埋深淺,建設施工費用較少,不設有通風、監控等設備,在維護及管理上較為簡單。三、綜合管廊的類型與系統構成
(二)綜合管廊的優點與建設難點
優點
1.減少挖掘道路頻率與次數,降低對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干擾。設施設置、保養、管理容易,安全性高。長期規劃,確保道路完整。
2.容易并能在必要時期收容物件,方便擴容。
3.能在共同溝內巡視、檢查,容易維修管理。
4.結構安全性高,有利于城市防災。
5.避免酸堿物質的腐蝕,延長管線使用壽命。
6.對城市景觀有利,為規劃發展預留空間。
難點
1.不便分期建設,初期一次性建設投資較大。當工程管線較少時,管溝建設費用所占比重大。
2.工程建設需要科學地規劃設計,以免造成容量不足或過大,致使浪費或在綜合管溝附近再敷設地下管線,而這種預測較困難。
3.壟斷性管線運營單位管理協調困難。
4.運營管理單位尚不明確,各單位如何分擔費用問題較復雜。
5.各工程管線組合在一起,容易發生干擾事故。
(三)綜合管廊的系統構成
1、共同溝本體
共同溝的本體是以鋼筋砼為材料,采用現澆或預制方式建設的地下構筑物,其主要作用是為收容各種城市管線提供物質載體。
2、管線
共同溝中收容的各種管線是共同溝核心和關鍵,共同溝發展的早期,以收容電力、電訊、煤氣、供水、污水為主,目前原則上各種城市管線都可以進入共同溝,如空調管線、垃圾真空運輸管線等,但對于雨水管、污水管等各種重力流管線,由于進入共同溝將增加共同溝的造價,應慎重對待。
3、監控系統
包括對共同溝的濕度、煤氣濃度以及人員進入狀況等進行監控的系統設備和地面控制中心,是共同溝防災的重要設施,監控信號傳人共同溝地面監控中心設備,由監控中心采取相關的措施。
4、通風系統
為延長管線的使用壽命、保證共同溝的安全和維護、管線放置施工人員的生命安全及健康,在共同溝內設有通風系統,一般以機械通風為主。
5、供電系統
為共同溝的正常使用、檢修、日常維護等所采用的供電系統,用電設備包括通風設備、排水設備、通信及監控設備、照明設備和管線維護和施工的工作電源等,供電系統包括供電線路、光源等,供電系統設備宜采用防潮、防爆類產品。
6、排水系統
共同溝內如滲水或進出口位置雨天進水等原因,共同溝內會存在一定的積水,為此,共同溝內應裝設包括排水溝、積水井和排水泵等組成的排水系統。
7、通訊系統
聯系共同溝內部與地面控制中心的通信設備,含對講系統、廣播系統等,主要采用有線系統。
8、標示系統
標示系統的主要作用是標示共同溝內部各種管線的管徑、性能以及各種出入口在地面的位置等,標示系統在共同溝的日常維護、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9、地面設施
包括地面控制中心、人員出入口、通風井、材料投入口等地面設施。三、綜合管廊的類型與系統構成
(四)綜合管廊常用剖面
(五)綜合管廊建設施工方式
(1)暗挖工法共同溝:采用盾構、礦山法等各種工法進行施工,造價較高,但其施工過程中對城市交通的影響較小,可以有效的降低外部成本,如施工引起的交通延滯成本,拆遷成本等。一般適合于城市中心區或深層地下空間開發中的共同溝建設。
(2)明挖工法共同溝:采用明挖工法施工。明挖工法共同溝的直接成本相對較低,適合于城市新區的共同溝建設,或與地鐵、新修道路、地下空間開發、管線整體更新等整合建設。明挖工法共同溝一般分布在道路淺層空間。
(3)預制拼裝式共同溝:將共同溝的標準段在工廠進行預制加工,而在建設現場現澆拼裝形成共同溝本體。預制拼裝式共同溝可以有效的降低共同溝施工的工期和造價、更好地保證共同溝的施工質量。適合于城市新區或高科技園區等現代化工業園區等。早期以電纜溝為主,近年來斷面逐步擴大,已能容納各類城市管線并適合于各類共同溝的建設,成為這些特定功能區共同溝發展的新趨勢和方向。
暗挖工法共同溝典型斷面圖
明挖工法共同溝典型斷面圖
(六)綜合管廊內管線交叉與引出
共同溝與共同溝交叉或從共同溝內將管線引出,是比較復雜的問題,既要考慮管線間的交叉對整體空間的影響,包括對人行通道的影響,也要考慮進出口的處理,如防滲漏和出口井的銜接等。無論何種共同溝,管線的引出都需要專門的設計,一般有以下二種模式。
(1)立體交叉:就是類似于立交道路匝道的建設方式將管線引出,在交叉處或分叉處,共同溝的斷面要加深加寬,直線管線保持原高程不變,而擬分叉的管線逐漸降低高度,在垂井中轉彎分出。
(2)平面交叉:如因空間限制而無法加深加大共同溝斷面采取立體交叉時,只能采取平面交叉引出管線,此時不僅要考慮管線的轉彎半徑,還要考慮在交叉出工作人員必要的工作空間和穿行空間。
綜合管廊管道立體交叉分支部標準平面配置圖
四、綜合管廊規劃與建設原則
1、綜合管廊規劃要與其他地下設施規劃相協調
通常,建設綜合管廊的城市都具有一定的規模,且地下設施比較發達,如地下通道、地鐵或其他地下建筑等。??因此,需對地下設施布局進行統一考慮,即平面布置和標高布置以及與地面或建筑的銜接,如出入口、線路交叉、共同溝管線與直埋管線的連接等。
2、綜合管廊盡量與其他地下設施合建,并兼顧人防
共同溝投資較大,規劃中應考慮到與其他地下設施合建的可能性。??可將有礙城市景觀和環境的各種城市基礎設施全部地下化,各種地下工程設施互相結合,統一規劃設計,以節約資源和投資。
目前,合建的形式主要是與道路或地鐵的合建。
3、先規劃、后建設;分步有序實施。
總的來講,共同溝建設的技術難度較小,協調難度較大,建設成本較高,一步到位的建設不容易實現。需要根據不同地區的特點和需求分階段實施共同溝建設。
從世界各國使用情況看,位于城市中心區或鬧市區的綜合管廊,其綜合經濟性最好,但可實施性差;而在一般工業區或人口密度不高的地區規劃建設綜合管廊,則需慎重考慮。因此,應循序建設地推進共同溝的建設。
五、我國城市綜合管廊規劃與建設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
(一)整體建設特征
1、我國地下綜合管廊的建設呈現區域分布的特征
東部城市建設為先,逐步向中西部地區擴張。
2005年,西部地區的昆明、重慶、成都、瀘州等城市,開始建設綜合管廊;
到2009年,以武漢等為代表的中部城市,開始規劃并建設綜合管廊。
2、建設區域選擇多樣化
(1)新城中央商務區:代表案例:上海張揚路、北京中關村、上海松江新城、上海安亭新鎮、杭州錢江新城、武漢王家墩、深圳光明新城、蘇州高新區、無錫太湖新城、寧波東部新城等;
(2)城市各組團之間:代表案例:昆明昆洛線、深圳大鹽線、廈門水庫線;
(3)特定地區:代表案例:青島火車站、廣州機場、廣州大學城、廣州亞運城、上海世博園、大連保稅園、連云港西大堤等;
(4)居住小區:代表案例:重慶某居住小區等。五、我國城市綜合管廊規劃與建設現狀、問題與發展趨勢
3、規模越來越大、復雜化程度提高
(1)管線長度長;
(2)容納的管線種類趨全、數量趨多;
(3)斷面形式復雜;
(二)我國綜合管廊建設實例
1、上海浦東張揚路共同溝工程
1994年底,在上海浦東新區初步建成了大陸第一條規模較大,距離較長的共同溝,為國內推行共同溝的建設開了先河。
張揚路共同溝西起浦東南路,東至金橋路,全長11.125公里。埋設在張揚路兩側的人行道下,屬于雙線共同溝。在建設過程中,因為張揚路地處軟土層區域,施工采用明挖淺埋形式,覆土深度為1.5米。
張揚路共同溝的土建項目耗資約2.3億元,配套設施安裝項目耗資約0.9億元。每年養護經費數百萬。進入共同溝的管線單位都繳納一定的安裝費、設施使用費。
1996年9月,浦東新區管委會出臺《浦東新區共同溝管理暫行辦法》,有力地支持了共同溝建設事業的發展。
2、上海安亭新鎮綜合管廊工程
上海投資1.4億元人民幣建設的第一條完整的地下管道“共同溝”,2002年12月26日在嘉定安亭新鎮開工。這是我國首條完整的民用共同溝。在居住區內鋪設共同溝,在國內目前尚屬首次。
安亭綜合管廊系統服務全鎮,貫穿主要道路,總長約5780米,形成“日”字型格局,“一環加一線”的共同溝系統,服務安亭新鎮一期2.5平方公里范圍。緯二路共同溝主要服務護城河內區域;環線道路共同溝主要服務護城河外部分區域。
新鎮入城段、新鎮路綜合管廊布置在道路的北側人行道下,環鎮路綜合管廊布置在道路外側人行道下,均采用單側布置。
上海安亭新鎮綜合管廊系統布局圖
規劃區范圍標準斷面凈尺寸:采用2.40m×2.40m,在“丁”字路口、“十”字路口以及預留管線接入地塊接口等特殊地段,共同溝斷面將局部放大,以滿足上述特殊地段各類管線交叉的空間需要。
覆土深度:新鎮入城段為1.0m,新鎮路及環鎮路共同溝覆土深度不小于1.65m。
消防:共同溝按不超過200m設置一個防火分區,每個防火分區內設置共同溝進料口、通風系統、排水系統、消防系統和應急出口。共同溝進料口,設置在防火分區的中間位置。
入溝管線:供水管線、電力電纜、通信電纜、廣播電視電纜等;燃氣管道敷設在共同溝頂端的專用管槽內,雨污水管線不納入共同溝。
溝體形式:主體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矩形框架結構形式。
上海安亭新鎮綜合管廊斷面圖
安亭綜合管廊工程與新鎮居住區同步建設、同步竣工。它的建設改變管線增容、擴容等對道路的影響,改善了整體環境,并提高城鎮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整體水平和科技含量,為探索新城鎮市政配套建設的新形式積累有益的經驗。
3、上海世博會園區綜合管廊工程
上海世博會園區規劃范圍約6.8km2,橫跨黃浦江,分為浦東和浦西兩個部分。整個園區地下公用管線以綜合管廊的形式為主。綜合管廊設置于人行道下,把分散獨立埋設的電力、電信、熱力、給水、中水、燃氣等各種管線部分或全部匯集到一條共同的地下管廊里,實施共同維護、集中管理。
綜合管廊施工總長度2006m,分單倉、雙倉兩種基本標準段形式。根據通風、排管等需要,設有通風口、投料口、引出段等特殊段,平均埋深6m,局部最深達11m。
出臺了《世博會園區共同溝管理辦法》和《上海世博會園區綜合管廊工程建設標準》。
4、杭州錢江新城(一期)綜合管廊工程
2008年,錢江新城(一期)綜合管廊投入使用。寬5.7米、高3.2米,總長2100米。錢江新城所有的管線,均進入該管廊。綜合管廊的建設除了埋設管線外,更有利于保護錢塘江大堤,為規劃發展預留了寶貴的地下空間。新城二期計劃在錢江東路再建共同溝。
5、廣州大學城綜合管廊工程
中環路四標段起止里程為K6+950~K9+700,綜合管溝貫穿標段的全長為2175km。
綜合管廊設在道路中央綠化分隔帶下面,上層覆土厚115m,分兩種標準斷面。K6+950~K8+125采用標準橫斷面(一),規格為3100mm×7000mm;K8+125~K9+700采用標準橫斷面(二),規格為3700mm×7000mm。
綜合管廊內分電纜倉、水倉、通信倉,建成后將具有為大學城提供水、電及通信的使用功能,是整個大學城正常運作的大動脈。
6、天津海河綜合管廊(過河隧道)工程
2009年8月,天津市第一條過海河隧道工程——海河共同溝主體結構完工,橫跨海河上空的各類管線將全部從“綜合管廊”穿過。
海河綜合管廊過河隧道位于劉莊橋南側,全長226.5米,包括河西側的始發井和河東側的達到井,其中穿越海河長度113.5米,自西向東分別穿越臺兒莊路、海河河床底、河壩路。隧道內徑5.5米,外徑6.2米,與地鐵標準一樣。隧道內主要鋪設過海河的管線,根據不同管線的鋪設要求,過河隧道內部共分為四個功能空間,分別供電力、通信、熱力自來水、中水和煤氣管線通過,這將大大方便各管線單位過河管線施工,降低費用。目前,隧道內十字隔板已全部完成;河東到達井上月底完工,河西始發井本月底完工。其中,作為管線入口和出口的始發井和到達井深度達28米,接近10層樓的高度。
7、深圳大梅沙-鹽田坳共同溝
大梅沙-鹽田坳共同溝東起大梅沙外環路、西至深鹽路端頭,全長2.7公里,全部為隧洞工程。隧洞采用半圓形城門拱形斷面,高2.85m,寬2.4m。鋼筋混凝土復合斷面結構。
入溝管線:DN600普壓給水管、DN500壓力污水管、D426*10LNG(液化天然氣)工程高壓輸氣管、6個電纜層架、照明及監控電纜。
DN600給水管懸掛于墻上,選用高密度乙烯(HDPE)管。
DN500污水管置于地面磚支墩上,采用玻璃鋼夾砂管。
通訊電纜預設6個電纜排架,供以后通訊、廣播電視、公安、武警等部門使用。
高壓天然氣管采用無縫鋼管,鋪設在特設的管溝中,每隔100米安裝一個泄露報。
8、大連保稅區填海區綜合管溝工程
規劃在填海區港前4號路和中心區環路建設綜合管溝,全程為2140m。
管線:只納入給水、中水、熱力、電力、通訊等5種管線。
港前4號路是主干線,也是填海區市政管網的樞紐路段。管溝采用了雙艙斷面形式,斷面尺寸為4.8m×2.7m(1.6m×2.7m+2.95m×2.7m)。
中心區環路是次干線。管溝內只有西側局部路段為半隧道電力斷面,其余電力規劃斷面很小(6根10kV電纜),采用單艙斷面形。
(三)我國城市綜合管廊建設存在的問題
1、缺少法律標準規范的指導。
2、地塊開發的不確定性導致容量預測與現實差距較大。
3、防護技術及施工技術有待提高。
4、盲目追求高標準,不切地方實際,成本較高,但收益不明顯。
5、日常運行維護等管理費用高,經費分攤沒有立法。
6、投資方式單一。
(四)我國城市綜合管廊規劃建設趨勢
1、網絡化
單線形式;
小范圍環形;
大范圍網絡。
服務范圍大;
服務對象多;
提升整體服務水平
上海嘉定安亭新鎮共同溝
大連保稅區填海區共同溝
杭州城站廣場共同溝
北京中關村共同溝
東京都區內的共同溝
大阪市內共同溝規劃
2、多樣化
(1)共同溝的類型:
干管:指容納傳輸區域性之公共設施管線,須藉供給管引至用戶之管道,大多設置于車道下方。干管共同管道收容之管線,以收容同一種管線于同一管道為原則,以利管理及防災;但不同種類之管線若經檢討不致產生干擾,并經相關管線事業單位同意者得同室收容。管道最小凈高應不小于2.2公尺;走道寬度應不小于80公分。
供給管:指容納供給用戶之管線為主,可直接引至用戶之共同管道,包含支管、電纜溝及纜線管路等,一般設置于人行道或慢車道下方。
(1)支管:一般以共室收容為原則,其種類包括自來水、瓦斯、下水道等管類及電力、電信、交控、路燈、軍訊、警訊及有線電視等之電纜類纜線。所收容管線應以直接服務沿線用戶為原則,但若經主管單位許可亦得兼收容傳輸干管。為考慮布纜及維護管線工作人員之作業空間,管道最小凈高為2.2公尺,而走道寬度則不得小于80公分。
(2)電纜溝:主要特點為僅收容電力、電信、交控、路燈、軍訊、警訊及有線電視等之電纜類纜線,所收容電纜亦以直接服務沿線用戶為原則。電纜溝系采蓋板覆蓋方式施筑而成,通常不設置階梯或踏步,因此其溝內凈深不宜過大,一般以1.0至1.5公尺為設置原則。因電纜溝非室內工作場所,因此溝內徑寬一般為90至120公分,其作業空間可設定為50公分至80公分,最上層拖架與溝蓋之距離,一般采15公分;而最下層拖架與底板之距離一般則可采用20公分。
(3)纜線管路(C.C.Box):纜線管路將接戶用之電力、電信、有線視等管線整齊排列集中埋設在人行道的下方,舊市區道路沒有人行道者埋設在慢車道的下方。約在20~30公尺設置一個大型引出手孔,以便管線與干管連接,另一方面經由手孔將管線接至用戶。
3、簡易化
適用于老舊城區(歷史街區);
特殊地質地區;
欠發達地區;
海寧市東南組團分區規劃簡易共同溝斷面形式
南方舊城簡易共同溝示意圖
北方舊城簡易共同溝示意圖
適合:城市和城鎮新區,經濟開發區,災后重建城鎮的規劃建設。
河南省新鄭市北新區控規管線綜合圖
4、規模化
(1)內部功能:管線種類、數量、斷面形式、長度、管溝類型等;
(2)外部功能:與地下空間整合;與地鐵、地下車庫、地下交通樞紐、地下道路、地下商業等;與地面設施整合:輕軌、高架路、(高層)建筑密集區等;
(3)電線類地下化規劃。
(4)寬頻網絡計劃。
(四)需從城市全局角度系統考慮綜合管廊規劃建設與管理運營
綜合管廊的建設,必須將城市作為一有機系統,并從城市發展的全局考慮,全面的衡量其在城市發展過程中的綜合效益。
綜合管廊在規劃、設計、建設、投資運營管理等方面都與傳統建設模式有著巨大的差異,傳統的建設模式是一種分散、獨立、低效的建設模式,而綜合管溝要求集約化、系統化,并且只有投資、建設以及運營管理能夠適應綜合管溝集約化、系統化要求時,綜合管溝的建設、運營才能成功。
在今后的城市綜合管廊規劃建設中,還應考慮與網絡技術、數字技術等的相互融合,構建市政管線綜合管理平臺,推動智慧城市的建設。
(五)因地制宜推進城市綜合管廊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1、開展城市管線共同溝試點示范工作
建設城市共同溝試點示范項目。通過試點,總結經驗,在城市新區建設、舊城改造、新建城市主次干道、快速路、景觀路等項目時,因地制宜地推進城市綜合管廊建設。
2、在有條件地區開展城鎮簡易綜合管廊建設
可以在城市建設水平尚不具備全面推行高標準全能化的綜合管廊系統時,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結合城鎮建設與更新步伐進行推廣城鎮簡易綜合管廊建設。
3、研究城市綜合管廊建設管理機制
結合我國國情,研究我國城市共同溝的規劃編制、建設體制、投資體制、運行管理機制等,為綜合管廊的科學規劃建設提供重要保障。
當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許多矛盾集中在資金上。對此,陳政高部長表示,要進一步完善城市公用事業服務價格形成、調整和補償機制,打破“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吸引社會資本搞基礎設施建設。同時,明確政府和企業的契約關系,努力培育一批大企業、名企業,進行連鎖經營、專業化經營。
*稿件根據PPT整理,未經專家審閱。
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 中國城市規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