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式發布國家標準《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范》(GB51222-2017)和《城鎮雨水調蓄工程技術規范》(GB51174-2017)。兩部國家標準均由上海市政總院主編。
前些年,針對我國城市內澇頻發狀況,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3〕23號),提出“力爭用5年時間完成排水管網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左右的時間,建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
住建部以工作函的形式,要求由上海市政總院牽頭負責,組織全國各大市政設計研究單位,迅速制修訂一系列內澇、排水標準,從標準體系上保障城市安全運行?!冻擎們葷撤乐渭夹g規范》、《城鎮雨水調蓄工程技術規范》就是其中兩部重要的國家標準。
總院作為這兩部國標的主編單位,由張辰總師親自掛帥,集內澇防治技術中心、海綿城市建設中心和研究院等單位的精兵強將,依托研究院多年的科研積累,集中三院、四院和水利水運院的優秀設計力量,克服重重困難,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規范編制。2015年11月報批后,編制組又與住建部標定司、城建司和國內內澇防治領域的專家開展廣泛的溝通協調,結合海綿城市建設的實際要求,反復討論,字斟句酌地修改,又歷經1年多時間,于2016年底經住建部部長簽署同意發布,完成定稿。
《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范》主編人員
《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范》
《城鎮內澇防治技術規范》適用于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城鎮、工業區和居住區的永久性內澇防治設施。該規范提出“源頭減排、排水管渠、排澇除險”三段論的理念和應急管理,共同構建內澇防治系統。源頭減排要求達到歐美發達國家低影響開發和雨水可持續管理的要求,體現海綿城市建設滲、滯、蓄、凈、用、排的方針。雨水管渠要求充分重視內澇防治重現期下的雨水管渠設計、校核技術和方法。排澇除險要求充分利用自然或人工水體、綠地廣場等現有設施和調蓄設施,為雨水徑流提供足夠的空間和合理的出路,以提高城市的防澇能力。
《城鎮雨水調蓄工程技術規范》
《城鎮雨水調蓄工程技術規范》適用于新建、改建和擴建的城鎮雨水調蓄工程的規劃、設計、施工、驗收和運行維護。該規范側重于徑流峰值削減和城鎮雨水徑流污染控制,規定了城鎮雨水調蓄工程規劃和設計的基本原則,雨水調蓄水量的計算方法,對水體調蓄工程、綠地和廣場調蓄工程、調蓄池以及隧道調蓄工程等設施提出具體的設計標準和運行管理要求。
來源: 給水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