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年來我國城市內澇災害頻繁發生,一到夏季各個城市紛紛“看?!薄R蕾嚧笠幠;A設施和管網建設的傳統雨水外排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城市雨洪管理的要求。當前城市建設破壞了水的自然循環與流動,“水”、“綠”分離,雨水沒有滋潤城市綠地,直接排瀉進河湖水系,既污染了水系又帶來洪澇。
近年來我國城市內澇災害頻繁發生,一到夏季各個城市紛紛“看?!?。依賴大規?;A設施和管網建設的傳統雨水外排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城市雨洪管理的要求。當前城市建設破壞了水的自然循環與流動,“水”、“綠”分離,雨水沒有滋潤城市綠地,直接排瀉進河湖水系,既污染了水系又帶來洪澇。要解決當前問題,應該充分利用城市上下游低洼地,使城市水系發揮巨大的海綿作用。
明在元大都基礎上改建都城,開外護城河與內護城河相連,挖內外金水河,繞紫禁城鑿護城河。明都城內建設了大量河網水系,排水明溝,在防洪防澇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明代定都北京前,河道堵塞水系退化,水患次數增多,達到平均6.5年一次,建城后經水系治理,降為12.5年一次,效果顯著。北京歷史悠久,縱觀其城市發展演變的歷史,不難發現水系與城市之間密切的聯系。薊城時期開鑿了車箱渠。金代開鑿了護城河、金口河、長河,使高粱河與閘河(今通惠河)相連。金中都城址較低,易受永定河泛洪影響。元代選新址建元大都,開金水河,引白浮泉水,接通惠河。新城地勢較高,位于永定河沖積扇脊背上,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永定河泛濫的威脅。據史料記載,元大都建都83年間,僅有5次水患,平均16.6年一次。城內湖泊面積較大,城市內澇問題較少,但西山泛洪的威脅卻增加了。
清時期北京西郊一帶進行了一系列園林建設,維持了大量河湖濕地,對北京抵抗西山洪水起到重要作用。與明代相比,清代建都北京的267年間,共有5次水患,平均53年一次。
明北京城在元大都城址的基礎上南移以避險,清朝沿襲明代都城和皇城。北城墻南移,這樣有利于抵御西山洪澇帶來的淹城風險。后又開拓都城,最終形成“凸”字形布局。從元大都到明北京,城墻屢次變化,其根本原因是雨洪威脅,進而產生水系的變遷,導致城市形態的變化。
除此之外,從元大都起,北京城就開始修建城內排水系統,主要包括城內明渠暗溝,城壕,城內河道。據史料記載,明天啟年間,內外城壕約40.47km,加上紫禁城的城壕,城壕共長44.27km。城內排水干渠河道總長約64.27km,城內河道密度為1.07km/km2。到了清乾隆年間,內城大溝約97.7056km,小溝約313.92km,內城面積約為35.5km2,所以內城大溝密度為2.75 km/km2,小溝密度為8.84 km/km2。城內排水系統完備,城外有大量的河網水系可以進行雨洪調蓄,共同組成一個保證雨洪安全的系統。從金到清所有的水利建設都在致力于構建完整的水網體系,包括低洼地,池塘,湖泊,河道水渠,護城河,城外的自然河流系統。完整水系網絡的構建不僅滿足了漕運,為生活和娛樂提供了充足的水源,而且也在城市防洪排澇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暴雨時雨水順排水溝渠進入城市內部的湖泊、池塘,再由河道引水出城到城外護城壕池,再排到城外的自然河流中。雨水在完整的水網中緩緩流過,增加雨水下滲的機會,雨水進入地下參與自然循環。
完整的水網結構建立之后,還要求水體有完善的功能。城市低洼地,池塘匯聚雨水,就近收集滯留雨水。人工修建的排水溝渠是地面上的排水系統,保證雨水就近排放。各種引水河道水渠,湖泊為滿足城市生活,宮苑給水,漕運用水,溝通串聯起整個完整水系。城外自然大河則為城市提供充足的水源,與大海相連,調控整個城市的水量。在這個過程中,暗溝主要用于人口密集區域,多在雨洪排放的起始段設置,路邊的排水溝渠相勾連,引導雨水進入城內排水河道。這些河道具有很強的蓄水作用,足以抵御暴雨徑流帶來的威脅。明清時期城市內澇的發生往往是由于城外河道泛濫,大水圍城內城河水無法外排導致的,如果沒有外城洪水,內城的河道足以發揮更大作用。
清代時期北京城內的內澇次數減少,一方面永定河治理比較完善,河道決堤的次數減少,另一方面西山雨洪也得以治理,外水圍城的機率降低了。北京西郊的濕地水體一直是主要的水源地,也是洪泛威脅的源頭之一。清代皇家園林群“三山五園”的建設是水系治理與人居環境建設的典范,其經驗與做法值得我們今天學習。
昆明湖是甕山泊擴大而成,在東岸建堤作攔水壩,攔蓄上游泉水,水面擴大后形成優美的堤島空間。昆明湖建了三個水閘,平時關閘用來匯集上游的泉水,需水時開閘放水補給。遇大雨山洪,水位暴漲則開閘泄水直接進入清河。昆明湖水庫的成功建成為西北郊園林群造景水源及京城用水周邊田地灌溉提供了充足且可調蓄的水源保障。北京西郊水草豐美風景秀麗,從元開始就有皇家貴族的別墅園林,明清時期更是皇家園林的集中地。這里除了園林水體、河網,還有大量的沼澤地、水稻田,在北京城市水系構成中占據重要的地位,是濕地集中的地段。清代皇家貴族利用這里的水系形勢,建造了大量“水景”園林,以河湖吐納雨洪。自然水系是以河道串聯湖泊的形式,在河流寬闊或地勢低洼處可以匯聚形成大湖面,使水系具有自然的滯洪、蓄洪功能。西郊園林群的建設也遵循了自然河湖相連的原則,利用水系低洼或寬闊處,擴建水面造園,是對城市水系的完善和發展。
北京西郊皇家園林群的建設改變了這一地區的自然面貌,由于皇家園林持續的維護管理,使得這些河湖水面不間斷的發揮防止雨洪災害的作用。園林內湖體吸納了西山匯流的大量洪水,也承載了水系周圍的地表排水。由于水體具有足夠的蓄水容積,所以對洪澇災害具有巨大的緩沖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北京城雨洪安全。洪水過境之后,湖體吸納的雨洪可以緩慢釋放,補充水系水量,發揮巨大的海綿作用。
此外還采取措施,控制雨水的水量和方向,防止水患的發生。在清代為了保證昆明湖水量,從香山碧云寺、櫻桃溝及玉泉山修建了引水渠直達昆明湖。同時為了抵御山洪,還修建了東北和東南方向的泄水河,直接將過量的雨洪引入清河和高粱河,繞開了昆明湖及玉泉山皇家園林群,如今泄水河仍在并發揮作用。園林內部在消納雨洪的同時也運用了多種手段避免這些雨水帶來負面影響,結合園林造景,人與自然達到和諧統一。如頤和園的桃花溝排水溝、寅輝城關排水溝等。
蓄,即為蓄積雨水。在降雨過程中通過蓄積一定量的雨水,使得雨水不至于快速下泄,可以保證降雨與排水錯時進行,有利于削減洪峰。在城市低洼地排水不暢時應考慮蓄水措施,將雨水臨時排放到蓄水設施中,避免內澇。清代北京城外西郊的皇家園林群,建設了大量的河湖濕地。當西山雨洪爆發時,在源頭蓄積雨水,暫時儲存起來,不致使于雨洪迅速接近北京城,可以保證城市安全,即為源頭控制。元代和明清時期,城市內部順應地勢,遵循低處排水的原則,在城市低洼地形成池塘或湖泊。暴雨時,雨水可以迅速隨地勢流入這些水體,消除內澇。城市中心區的積水潭、什剎海、北海,南城的陶然亭、龍潭湖,城市東郊則有壩河、亮馬河、水碓子、團結湖等河湖水系,都具有這樣的功能作用。應當注意,城市水系應具備與其城市規模相適應的蓄水容積,不然即使有完整的水網結構,也會因排水不暢而產生內澇。明清北京為了解決雨洪問題多管齊下,城外修筑永定河河堤,攔截洪水,西山依靠皇家園林群調蓄山洪,城市內部用河道水系防止內澇。而現在城市擴張導致城市內及城市近郊的河湖水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些河道和池塘被填埋。人們逐漸認識到要解決城市內澇問題,不能僅靠容積有限的管道進行排水,應綜合運用管網、河道、低洼地等綜合設施,建設海綿城市。應從城市水系入手的重新整治入手,統籌城市水體循環,恢復一些河網低洼地,梳理城市河道。應綜合利用蓄、分、導、滲等措施對城市水系進行整治。
分,即為分流,在雨洪產生的源頭處將過量的雨水分流出去,引入遠離城市的河流,可以避免一些損失。我們的城市河道是按照一定防洪標準修建,但是不是標準越高就越好,畢竟防洪標準提高后對河道的寬度、深度等要求就提高了。而高標準也意味著低概率,日常河道的景觀就會變差,人與河道的親密關系就消失了。因此在雨洪安全與城市景觀之間需要尋找一點的平衡。北京古代城市水系建設中就采用了分流的方法,在北京西山雨洪出山處修建了北泄水河和東南泄水河,日常小降雨時河道將雨水引導至昆明湖,而強降雨發生時,通過北泄水河將部分雨水直接引導到清河,通過東南泄水河將部分雨水引導到西郊,繞過北京城后排入城南河道。這是兼顧了排水安全與日常使用的最佳方案,對現代城市的河網水系治理提供了范例。
導,即為疏導,把地表水利用城市內部的河網、排水明溝或暗渠,及時對雨水進行有組織的疏導、排放?,F代城市建設大量使用管網代替古代城市中的小型排水明溝,導致城市在雨水徑流產生的初期就大量匯流。現代城市往往河道排水系統形不完整,主要依靠地下管網將雨水排入河道,城市內部排水僅有主干河渠,支渠減少,微型河道消失。河網密度大大下降,河道對雨水調蓄能力有限,所以根本無法及時將雨水導出。當瞬時暴雨來臨時,就存在很大的內澇風險。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盡可能在徑流產生源頭使用透水的溝渠組織雨水排放,提高溝渠的密度和長度,有利于雨水下滲和延長雨水匯流的時間,降低洪峰流量,同時可以沉淀泥沙,控制雨水攜帶的污染物轉移。在這些排水溝渠逐級增加匯流量的過程中,就需要提高溝渠的寬度、深度,逐漸變為城市排水的河道。這里所提到的溝渠不僅僅是市政道路邊溝,而是需要根據城市地形條件,盡可能多地保留城市原有自然排水匯流的渠道,并在其兩側控制一定寬度的綠地,形成排水河道的同時也增加了城市綠地。這些排水溝渠應連成網絡,并溝通城市較大的河道,成為城市自然水系的組成部分。城市由于這些溝渠的存在使得雨水管網可以就近排放,縮短長度,也可以利用這些溝渠替代部分雨水主干管,降低城市管網的建設量。
滲,即為下滲,使雨水下滲進入土壤,形成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良性自然循環。海綿城市建設的意義,在于水多時“吸水”,水少時“放水”,對城市水生態環境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雨水下滲應從源頭控制開始,在微環境建設中保留雨水下滲途徑的通暢,爭取在小降雨量時全部下滲。在蓄積雨水的時候應控制水體排放速度,使降雨與排水形成錯峰、錯時的效果。古代北京通過西郊的皇家園林中大量的水系河道,城內大量的排水溝渠與湖面,共同管理雨水,調節雨洪水量,維持了良好的城市景觀與水生態系統。現代城市的不透水地面在隨城市發展不斷增加,而水體河道又大多經過硬質處理,形成不能下滲的界面,這樣嚴重阻礙了雨水回歸自然循環,違背了海綿城市建設的宗旨。
古代北京的水系目前仍然在發揮著排洪、景觀作用。當前北京主要的公園綠地都是沿著這些水系布局的。但是我們必須看到當前城市發展偏離了“天人合一”的傳統,過分依賴管網排水,河湖的防洪功能被削弱了很多。而管網由局限性并沒有負擔起雨洪排放的全部功能。傳統的河網排水兼顧景觀的開放的排水系統在現代城市逐漸消失,人們已經開始認識到它帶來的弊端。
現代城市規劃應先分析自然水文過程,通過對水系的規劃整理,保證水系網絡完整性,水體功能的完善。在滿足水域面積,河網密度的情況下營造兼顧游賞和調蓄雨洪功能的城市空間。城市園林綠地的布局在滿足居民游憩休閑的基本功能前提下,可在排水河網兩側進行綠化建設,在改善城市環境條件的同時形成優美的綠地景觀,構建城市特色人居環境,對改善城市環境,調節小氣候,尤其是對城市可持續發展有重要影響。
在海綿城市建設的背景下,我們應繼承和發揚古代北京城市水系規劃與建設的經驗,變管網排水為綜合治理增加水道、濕地的占地面積,恢復河網生態功能。以水定城,景觀優先,水綠結合的城市規劃方法和建設模式應該重新被定為城市建設的優先模式,并發揮它巨大的價值。
(來源:北林園林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