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商情報網
【導讀】土壤修復是指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發達國家較多采用的是固化與穩定化、熱脫附、生物修復、化學氧化還原等效率高、風險低、系統預測性高的異位修復方法。
土壤修復是指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發達國家較多采用的是固化與穩定化、熱脫附、生物修復、化學氧化還原等效率高、風險低、系統預測性高的異位修復方法。
歐美土壤修復技術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世紀八十年代以前,土壤治理方式為物理、化學修復,修復技術主要采用挖掘填埋、客土法、固化/穩定化、土壤氣提、化學萃取。
第二階段: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土壤治理方式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修復,修復技術主要采用IMC(隔離、維護和控制)、淋洗、化學萃取、化學氧化還原、玻璃固化和熱脫附。
第三階段:21世紀以來,土壤治理方式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修復,但已開始廣泛關注高效低費的修復方法,研究重點為植物修復及自然轉移和衰減。
美國以物理、化學修復技術為主。美國于20世紀80年代之后進行了大量土壤修復工程。對美國1982-2005年間,977項土壤修復項目進行統計,原位修復技術462項,占項目總數的48%,異位修復技術515項,占總數的52%,由于原位修復技術具有無需挖運土壤、修復成本低、適宜對深層污染介質修復、對施工人員健康影響小等特點,2002-2005年原位修復比例提高到60%。在所有污染修復項目中,26%采用原位蒸發提取,18%采用異位固化/穩定化,5%采用原位固化/穩定化,11%采用異位離場焚燒,11%采用生物修復。
歐洲以生物修復技術為主。歐洲各國所采用的土壤修復技術存在較大差異。歐洲運用原位和異位熱脫附、原位和異位生物處理、原位和異位物化處理技術修復污染場地的項目占所有統計項目的69.17%,其中原位熱脫附、原位生物處理和原位物化處理修復技術占35%,異位熱脫附、異位生物處理和異位物化處理修復技術占34.17%,其他修復技術占30.83%。在實際工程中,生物處理技術運用最多,達到35%,其中原位生物處理占18.33%,異位生物處理占16.67%。另外,將污染土壤作為廢棄物而非可再生資源處理(包括挖掘處臵技術、污染場地管制等)的工程項目在歐洲仍然占有較大比重,達到37%。
我國土壤修復技術相對較少,修復技術有待豐富和提高。從行業發展來看,國內土壤修復的產業鏈將逐步進入有序化和細分化階段,形成從土壤污染項目的檢測到風險評估、再到修復工程的實施、進而還有相關修復設備藥劑商的上中下游產業價值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