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灃西新城位于陜西西安、咸陽兩市之間,渭河和灃河兩河之畔,屬關中平原,是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五個組團之一。在這片兩水交織古老厚重的土地上,海綿城市建設正在全面展開,水的自然遷徙為城市增添了靈動之氣,也為現代田園城市建設增添了生動注解。
道路植生滯留槽
景觀綠地
小區雨水花園
灃西新城位于陜西西安、咸陽兩市之間,渭河和灃河兩河之畔,屬關中平原,是國家級新區西咸新區五個組團之一。在這片兩水交織古老厚重的土地上,海綿城市建設正在全面展開,水的自然遷徙為城市增添了靈動之氣,也為現代田園城市建設增添了生動注解。
根據近期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14年底,財政部下發了《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中央財政將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分檔給予專項資金補助。海綿城市引領城市建設方向。作為我國西北地區首家全面推行雨水綜合利用的城市,西咸新區灃西新城已然在海綿城市建設上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通過先行先試、理論引導、科研實踐、摸索總結,系統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讓水在城市中自然循環,充分發揮出生態效益,推進生態文明前行步伐。
建設海綿城市讓城市回歸自然
西咸新區作為首個以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圍繞創新城市發展方式,走資源集約、產業集聚、人才集中、生態文明的發展道路,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著力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支點,探索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經驗。
“怎么創新發展方式?就是讓城市回歸自然。”陜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西咸新區管委會主任江澤林說,“在西北這樣一個嚴重缺水的地方,建設海綿城市是讓城市回歸自然的一個主要途徑:城市下雨的時候就吸水,干旱的時候就把吸收的水再‘吐’出來,使水源得以涵養,使田園得以保存,使生態得以循環。”
海綿城市是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而建設海綿城市試點又有何得天獨厚的優勢?
“新區以集約、綠色、低碳、智慧的現代田園城市為目標,全區僅有1/3的面積用于城市建設,2/3劃定為農田、生態用地等禁建區,設定文物‘紫線’、生態‘綠線’和水體‘藍線’,這一道道的彩虹線畫在西咸新區的山水格局之間,如同一道生態屏障,以法律形式確保城市的綠色基底,為海綿城市提供生態保障。”西咸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王軍介紹。
城市建設發展方向與西咸新區建設田園城市的定位不謀而合。其以自然河流、生態廊道、道路框架構建布局合理、生態環保、結構完善的城鄉空間結構,形成“廊道貫穿、組團布局”的田園城市總體空間形態,構建起層次清晰、架構分明、自然靈動的新型城市生態本底,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大有可為”的施展空間。
“為了保護好區域內的生態環境,西咸新區無論在城市規劃、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城市功能配套等方面都嚴格遵循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摒棄‘攤大餅’式的城市發展模式。”王軍補充道,利用區內山川河流、大遺址保護區和基本農田構建綠色生態城市,讓五個組團城市和若干風情小鎮點綴其間,田園城市形態顯現。
在遵循已有的山水格局、歷史文脈的前提下,對傳統粗放式城市建設模式下形成的水體破壞進行生態修復,西咸新區先后啟動了區域內渭河、灃河、涇河綜合治理工程,使其恢復行洪、蓄水等生態功能。與此同時,河流沿線建設生態景觀廊道、濕地公園,延長城市綠線,提高對生態資源的利用效率,讓城市與自然互動。
四級雨水收集利用體系的“魔術秀”
走在灃西新城尚業路,記者發現,道路兩側的綠化帶要比路面低10厘米左右,綠化帶每隔20米設置一組植生滯留槽,并自上而下分為蓄水層、種植土層、粗砂填料層、礫石層,路旁是一大片景觀綠地,紅花綠草之間,呈現出一幅生動的田園城市景象。
這些紅花綠草賴以生存的水從哪里來?這些看似其貌不揚的植生滯留槽又有什么神奇作用?
“當大雨來襲,道路兩側的下凹式綠化帶負責接收雨水,雨水經過‘收、蓄、滲、排’的過程,通過植物的吸收凈化和填料的過濾吸附,滲入土壤補給地下水。而剩下的雨水則會排入專設的蓄水槽,方便干旱時對植物或景觀的補水,從而實現雨水的‘慢排緩釋’。”西咸新區灃西新城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工程技術部副部長鄧朝顯解釋。傳統綠化帶經設計改造后,成為了美觀實用的雨水收集系統,發揮多重效益,在實現天然水資源循環利用的同時,也解決了城市內澇問題。
海綿城市的核心是生態文明建設。灃西新城建立之初,便統籌考慮發展與環境的關系,還是西北地區率先開展低影響開發建設的城市之一,在城市規劃設計時就提出“地域性雨水管理系統”概念,早在2012年初,就與西安理工大學、西安市政設計研究院聯合開展了雨水凈化與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示范項目,得到灃西土壤、雨水的相關數據,為雨水收集利用的實踐提供科學依據。
先進的城市建設理念,讓灃西新城成為海綿城市建設的先行者。他們把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規劃設計中,精心營造了多層次的城市開放空間,從灃河、渭河沿河景觀帶、自然綠廊和中央公園、城市綠環和組團公園,到若干社區公園和街頭綠地,形成四個層次的開放空間,良好的生態本底使海綿城市建設得天獨厚。
新城市建設如同在空白畫卷上作畫,不同于其他城市在低影響開發中僅限于某個項目的應用,灃西新城又恰逢新城市建設的機遇。“通過全區域、多層次、全過程對雨水進行收、凈、滲、蓄的綜合利用,灃西形成了網狀的開發布局,實現‘海綿型城市’的建設效果。”灃西新城管委會規劃局局長萬寧介紹說。灃西新城通過實現建筑與小區對雨水應收盡收、市政道路確保綠地集水功能、景觀綠地依托地形自然收集、中央雨洪系統形成調蓄樞紐,形成四級雨水綜合利用系統,借助自然力量排水,讓城市如同生態“海綿”般舒暢地“呼吸吐納”,每當降雨時四級系統便玩起雨水收集利用的“魔術秀”,讓水資源生動流淌。
數字中彰顯綜合效益
伴著歷史的沉香與印痕,一條東西走向的下挖中心綠廊橫穿新城,綿延至遠處廣闊靜謐的綠洲之中。
“我們正在建設一條生態綠廊。整個城市的富余雨水最終匯聚到這里,實現區域性雨水匯集、凈化、調蓄、溢流功能,使它成為調蓄樞紐,最大限度地實現了雨水的存儲和回用。”灃西新城管委會主任劉宇斌介紹,“城市中心綠廊既是生態廊道,也是雨洪系統,還是自然風道,更是這座城市的生態項鏈和廣大市民的休憩氧吧。”
在總面積約450公頃的綠地系統背后,其實大有乾坤:經初步測算,該系統每年可以吸收270萬立方米的雨水,削減徑流量60%以上;使雨水重現期從最新設計標準的2年延長至3—5年;使城市防洪能力可提升2倍以上……一串串閃亮的數據生動詮釋了海綿城市發展的生態命題。
劉宇斌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每節約1立方米水,就可以為國家創造5.48元的效益;每投入1元環保費用,可為國家減少3元的環境資源損失。通過低影響開發技術的應用,不僅可節約15%—80%的成本,每年還可節約景觀式澆灌用水資金1.5億元。
此外,改善人居環境、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減少城市熱島效應、減少城市洪澇造成的損失、土地集約利用的增值效益,海綿城市將發揮出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實現各類效益最優化。
灃西新城海綿城市建設已全面鋪開,生態文明已成為這座田園城市的發展標記。
讓城市回歸自然,使水源得以涵養,使田園得以保存,這是對于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創新城市發展方式的積極探索。
(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