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生態修復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從事生態修復的工作人員也日益增多,但國內的生態環境問題依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因此從事生態修復的年輕一代,更應該了解自己所從事科研工作的使命。
一、我國修復行業面臨的現狀
1、人口基數大,資源消耗高
中國的人口2014年有13.68億,目前依然呈增長趨勢。城市化目標下大量的農村人口轉入城市。城市化面臨四大問題:錢從哪里來?人往哪里去?城市怎么建?生態怎么保?
其中的關鍵因素是新型城鎮化過程中的資源承載力與資源環境保障能力建設。據研究,全國城市化水平每增加1%所消耗的水量、能量和所占用的建設用地也越來越大,未來城市化進程將面臨日益嚴重的資源與能源環境壓力。即我國的城市化是一種高耗能、高耗水和高耗地的城市化,這種高資源消耗的城市化發展道路在未來20年內仍將難以改變。
2、生態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
中國的自然結構與地理結構復雜,耕地酸化和鹽堿化程度高。
據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中國每年搬運、運移巖石和土壤的數量是世界平均值的1.4倍,屬于世界上人類活動規模強度較大的國家之一。
在世界范圍來看,就以國土面積>750萬Km2的國家為例,中國的自然結構、地理結構和劇烈的人類活動決定了年平均化肥使用量遠遠高于其他國家,但每公斤的化肥的生產力卻遠低于其他國家。大量的化肥使用造成了更大面源污染從而給生態環境造成更大壓力。
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土資源部開展了首次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
造成污染的污染類型以無機型為主,有機型次之,復合型污染比重較小,無機污染物超標點位數占全部超標點位的82.8%。
3、區域發展及修復成本相對較高
中國可持續發展報告通過我國和其他國家對比的情況得出結論:中國發展成本與世界水平的比較平均是1.25:1。具體到生態修復成本上,其他國家每花在生態修復上一塊錢可以完成的事我們需要花1.36元。
區域發展成本的高低,主要受自然要素、經濟要素和社會要素的影響。
中國的自然基礎有先天的脆弱性。世界大陸平均海拔高度830米,中國陸地平均海拔1495米,是世界均值的1.8倍。區域基礎建設成本自然會遠遠高于其他國家。美國與中國的對比是很好的例子,國土面積差不多,所處的緯度相近,氣候條件、生物條件相似,美國的發展成本持平或低于世界均值。
經濟要素方面單位面積上所積累的公共財富越高,其發展成本相對較低。即經濟基礎越雄厚越是能引進新技術起到節約成本的作用,例如修地鐵,以前采用先挖開地面,鋪好地鐵再修整路面的方法,上面的交通在一段時間內會受到很大影響。現在采用地下暗埋的技術,降低了整個社會為之付出的成本。
社會要素則是指社會進步程度越高,對于基礎設施空間排布的選擇、對于基礎設施的使用和管理、對于基礎設施的維護等,均可表現出較好的結果。人口素質越高,越能更好的維護和利用基礎設施設備,表現出較好的結果,從而節約大量的成本支出。
二、共建修復路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生態修復不是靠生態修復學家或是生態修復卓越工程師可以獨立完成的工作,就像醫學中的內外科醫生,只有共同協作才能保證一個人的身體健康,生態修復同樣需要理論和實踐相輔相成。
如果把內科醫生稱為“家”的話(生態修復學家),那么外科醫生就是“匠”(生態修復卓越工程師),如果僅作與生態修復相關的土壤盆栽試驗,不做大田試驗,那就永遠成不了真正意義上的土壤學家、環境學家或生態學家,如果僅作外科手術,不進行總結提煉提高,那他就是一個會耕地的農夫、會做木活的工匠,永遠成不了生態修復的巧匠。
面對種種壓力和困難,生態修復是一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偉大事業,需要不懈的堅持和努力。通過生態修復學家和生態修復卓越工程師相輔相成更有效的解決生態修復問題,定能醫好生態環境的病癥。
(來源:中國生態修復網 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