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修復網
中國環境修復網訊 7月4日,“十二五”國家“863”計劃“污染土壤修復技術及示范”項目總負責人、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駱永明在遼寧大連主持召開“土壤快速淋洗裝備研制”課題匯報暨專家咨詢會。
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馬駿匯報了課題的最新進展,并在現場向專家們詳細介紹了研發裝備的運行情況。馬駿表示,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借助自身綜合優勢,已建立起技術研發與應用對接平臺,未來將積極參與和支持國家土壤修復技術裝備成果轉化與工程化應用。
馬駿向專家組匯報土壤淋洗裝備研制及運行情況
土壤淋洗是我國當前重點支持發展的土壤修復技術之一,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承接“土壤快速淋洗裝備研制”課題以來,經過三年多的刻苦攻關,研發出擁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科技土壤修復裝備。
該系統采取減量濃縮工藝,利用滾筒制泥機及篩分機等粗篩分模塊將石頭與泥沙分離,經精細篩分模塊進一步處理,最后進入泥水分離及穩定化模塊將泥漿壓濾成泥餅,達到污染物富集、濃縮處理的目的。裝備每小時可修復20噸污染土壤,減量化及污染物去除率效果顯著。
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土壤快速淋洗裝備
駱永明在聽取匯報后指出,我國土壤修復技術裝備的研發進展令人鼓舞,國內首套土壤淋洗裝備的工程運用意味著我國實現了土壤修復技術自主裝備從無到有的突破。
駱永明要求,課題組繼續加強研發與實際工程項目的統籌,在高與新上下功夫,開展過程后評估,不斷拓展裝備運用范圍,實現土壤修復的智能化、資源化,起到標桿和引領作用。
駱永明還透露,經過“十一五”和“十二五”的“863”科技項目支持,我國逐步形成了自主土壤修復技術支撐。在此基礎上,“十三五”國家將陸續釋放出一批工程項目開展示范。
中國科學院城市環境研究所所長朱永官、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學院教授王紅旗、北京市環境保護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姜林、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陳夢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吳龍華等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專家組成員也充分肯定了裝備研制成果,并就完善和提高裝備的研發發表了意見和建議。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廖曉勇一同匯報。
另訊 7月1日,駱永明帶隊在湖南郴州實地檢查了國家高技術土壤淋洗修復裝備的研發情況。專家一行在郴州土壤修復基地聽取了廖曉勇關于研發情況和裝備各模塊的詳細匯報。

廖曉勇向專家組匯報研發裝備情況
駱永明等專家充分肯定了研發課題取得的成果,指出加速土壤修復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進程,對于滿足我國巨大的土壤修復市場是十分緊迫的,開發的含重金屬廢渣處理及資源化裝備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吳龍華、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徐明崗參加檢查。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發的土壤淋洗修復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