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導讀】“霧鎖連城”、“牛奶河”、“毒土地”、“沙漠排污池”,近年來頻入視線的污染事件提醒著中國,生態環境問題嚴峻迫切。經濟高速發展之后為粗放模式“買單”,是中國正在經歷的歷史階段。
中新社北京6月14日電中國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常態化”還要多久?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阿希姆·施泰納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環境的明顯改善,或許比歷史上的發達國家更快實現。
“霧鎖連城”、“牛奶河”、“毒土地”、“沙漠排污池”,近年來頻入視線的污染事件提醒著中國,生態環境問題嚴峻迫切。經濟高速發展之后為粗放模式“買單”,是中國正在經歷的歷史階段。
“一般而言,生態環境發生明顯改善需要20至30年”,回顧了上世紀中葉的倫敦煙霧、洛杉磯光化學污染等事件,以及歐美隨后數十年的鐵腕治污,施泰納對記者說。
“不過,如果我們看看中國過去20至30年的發展,有一點是很明確的,當中國下決心解決某個問題,并且把它置于首要位置,中國的行動力和實施效果是非常強勁的,有時從一項政策的確定到取得進展,會發生得更快”,施泰納說。
當前,中國政府正在主導一場消滅污染的“綠色戰爭”。官方先后出臺實施“大氣十條”、新修訂《環保法》、“水十條”,國家領導人多次強調生態、升級綠色化,環境保護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速度被推進。
“毫無疑問,現在環境污染確實是中國政府的首要關切,也是中國民眾的首要關切”,施泰納稱,能否有效調動資金技術支持綠色轉型,并嚴格執行環保法律,也會影響時間表的進度。
在國際環境保護領域執業數十年的施泰納,見證了許多國家環境政策的成敗。就中國而言,除了埋頭治污,借鑒國際經驗無疑是重要選擇。施泰納此行來華就是參加9日至10日舉辦的“十三五”規劃環境與發展國際咨詢會,這是中國政府首次就這份高規格國內規劃中的環境與發展問題,向國際社會咨詢。
中國環境治理的關鍵是什么?“對中國而言,未來數年應該重視的是更為系統的治理方案”,在施泰納看來,解決環境問題不是簡單地管住工煙囪、污水管和垃圾場這類末端污染治理,更應使治污成為經濟的驅動力,在降低環境風險的同時,創造市場機遇。
施泰納建議,在“十三五”規劃中,環境應當成為驅動經濟發展的重要部分,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建筑改造、公共交通設施等領域的綠色改革,都能開辟新的服務領域。他特別提出,實現綠色驅動,需要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激活私營領域、資本市場。
“我自己的全部投資都在生態綠色板塊”,施泰納對記者說,綠色板塊的收益并不遜色于其他行業,甚至往往更高,“現在的問題是綠色領域在整個投資市場中所占份額太小了”。
施泰納認為,普遍而言,政府的征稅、補貼政策仍在鼓勵錯誤的投資方向。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測算,2014年全球化石能源補貼超過5萬億美元,而化石能源的使用卻給經濟造成新的成本。
“核心是我們必須改革這種扭曲的監管結構和激勵機制,把資金從傳統領域轉向綠色新領域”。事實上,綠色金融的進展是迅速的。施泰納介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4年發布的報告,全球可再生能源基礎設施投資已達到2170億美元,占到能源基礎設施總投資近半壁江山,“50年前這個市場根本不存在,今天卻已成為投資機構、養老基金、你和我都能投資的領域”。
“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然存在巨大的資金缺口,亞投行的籌建對解決這個問題將有很大幫助”,施泰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