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科學報
在完成近三年之后,“廣西環江縣大環江流域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項目”終于在不久前通過了驗收。
這個目前國內面積最大的土壤修復工程,修復重金屬污染農田1280畝,涉及廣西環江縣3個鄉鎮7個村。2010年,項目在環保部、財政部和廣西環保廳的支持下,由環江縣政府依托中科院地理所環境修復中心組織實施。
然而,項目在完成后,卻遲遲不能通過驗收,原因很簡單——沒有相應的考評驗收辦法。這讓各方都感到異常尷尬。
用中國環科院研究員谷慶寶的話說:“我國目前在重金屬污染修復市場和管理思路方面不清晰,該項目是一個先例。”
驗收遭遇波折
該工程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個土壤修復工程。
2012年項目完成后,項目組即向有關部門提出驗收申請,但由于此前沒有對如此大面積土壤修復項目的管理經驗,且項目涉及因素多、技術含量高,到底如何驗收,國家并沒有現成的標準可供參照。
為此,主管方花了很多時間,邀請環保部生態司、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廣西環保廳等單位多次到環江實際考察,最終才制定了考評驗收辦法。
歷時三年的驗收,項目組累計向有關方面提交了四五次驗收申請。對此,參與評審驗收的相關專家也感到很無奈。
中科院地理資源所環境修復中心副主任雷梅介紹,雖然項目早已結束,但科研團隊一直沒有放棄對該地區的關注和技術支持。“事實上,由于資金問題,目前該縣還有上萬畝污染農田沒有進行修復。”
治理仍在延續
2001年6月,一次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襲擊導致尾砂庫潰壩,致使環江沿岸上萬畝耕地土壤受到重金屬污染。
此后,污染土地的治理工作被提上議事日程。
2005年,在科技部、中科院和基金委等部門的支持下,中科院地理所環境修復中心開始針對環江縣土壤污染的特點,研發土壤修復技術,并陸續提出了植物萃取、超富集植物與經濟植物間作、植物阻隔和重金屬鈍化等修復技術方案。
經過數年治理后,達到了初步的修復效果。從2012年開始,“廣西環江縣大環江流域土壤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項目”正式啟動實施。兩年的治理收效明顯,在核心區,土壤砷、鎘等主要污染元素下降幅度超過10%,采取鈍化修復技術的區域,重金屬有效態含量顯著降低。
中科院地理所環境修復中心主任陳同斌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治理區域農產品產量達到當地正常產量水平的90%以上,農產品的重金屬合格率達到95%。通過超富集植物收獲物的安全焚燒、蠶沙的無害化處置和桑枝的資源化,實現了修復全過程的環境安全和廢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
按照20年、50年中長期農業收益計算,修復后的1280畝農田可產生經濟收入1.56億元和3.9億元。
依托科技部“863”項目的支持,中科院科研團隊在環江的修復工作還在繼續,基于此項目的相關修復技術正逐步走向產業化。
修復技術待完善
通過工程應用,該項目提出了大規模的土壤修復工作推廣模式,形成的“政府主導+科技支撐+農戶實施”農田修復模式,被評審專家認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廣價值。
對此,雷梅解釋,結合污染地區修復技術的實施,要考慮怎么能與地方經濟發展聯系在一起,才能因地制宜比較好地推動土壤修復。“土壤修復需要投入成本且影響農作物種植,如果不能讓農民獲益,就很難推動。”
于是,項目團隊一方面建議農民種不進入食物鏈又兼具較高經濟效益的農作物品種,另一方面提出建立下游產業鏈,以吸引農民主動參與修復工作。
雖然項目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中山大學教授仇榮亮看來,從技術層面來講,不同修復模式的組合應用研究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我國農田土壤修復技術體系仍有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