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于污染場地的污染物的調查,要對污染場地的采樣布點、采樣方法、樣品收集等方面的工作認真對待。本文首先闡述了我國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現狀,進而提出了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修復對策,最后對具體實例進行分析。期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對解決污染場地土壤環境問題有所幫助。
1 我國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現狀
一直以來,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使得我國并未對污染場地的土壤環境實現目標管理,致使土壤修復、風險防范、應急處理等方面缺乏實質性的工作目標,階段性的目標則更是無從談起,由此直接導致了土壤環境管理工作不規范,修復效果欠佳,有關方面的實質性進展相對緩慢。同時,我國在相關方面的立法、行政管理、數據調查以及修復技術等方面的投入較為薄弱,這也是導致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不到位的主要原因。目前,國家對污染場地環境管理存在以下不足之處:其一,管理比較隨意。由于立法部門及行政部門對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的監管工作重視程度不足,使得管理工作存在較強的隨機性,缺乏明確的目標;其二,規劃不到位。我國雖然也針對部分污染場地的土壤展開了相關的調查工作,但取得的效果卻差強人意,由于場地土壤特征及分布數據庫未能及時構建,致使監管工作缺乏應有的依據,難以對污染場地的土壤治理工作進行統一規劃布局;其三,修復工程的示范性作用不強。在過去的幾年里,國內一些主要城市紛紛開展了對化工廠、焦化廠等場地的環評和修復工作,但此類工程絕大多數都是為了滿足城市土地擴張之需,不具備示范性的作用;其四,資金嚴重缺乏。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的管理與修復工作都離不開經費的支撐,換言之,資金是該項工作開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土壤污染具有隱蔽性和滯后性的特征,處置工程的費用比較昂貴,想要確保工程的有序進行,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撐。由于污染場地治理責任人相對比較分散,從而導致了兩種后果,一種是由政府部門負責,這在一定程度加重了政府的經濟負擔,另一種結果就是受到污染的土地無人管理。
2 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管理修復對策
2.1 建立健全修復標準體系
想要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場地的土壤污染問題,就必須構建起一套完善的土壤環境修復標準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并結合我國最新頒布的場地評價導則,對污染場地術語、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技術導則、污染場地風險評估技術導則、場地環境監測技術導則、場地環境調查技術導則方面的要求,對污染場地的土壤環境現狀及修復技術的實際水平進行監測,從污染物的檢測分析方法、修復技術類型、生態環境評價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進而制定出符合我國具體情況的土壤環境修復標準體系,以此來對污染場地的治理修復進行規范。
2.2 加快制定相關方面的政策法規
從國內目前的總體情況上看,與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相關的政策、法規有所缺失,為此,有必要加快相關方面法律、法規的制定,如《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等,以此來對污染場地的申報、調查、防治、處理、資金保障以及責任追求等進行全面規定。此外,還應進一步明確污染場地的責任范圍及主體,并建立健全與土壤環境管理有關的法律制度。一方面應當建立土壤污染信息公開制度,讓社會公眾及時了解土壤污染的眼中性,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防治工作當中;另一方面,應建立并逐步完善土壤修復制度,根據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進行修復,從而使被污染的土壤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至可利用狀態。
2.3 加大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究力度
修復技術是解決污染場地土壤環境問題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鑒于此,應當進一步加大對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究力度,并加強國際合作,研制開發出一批符合我國污染場地土壤修復的技術。同時,還要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速度,加大對污染場地修復產業的扶持力度,借此來為國內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的修復提供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支撐。
2.4 構建污染場地信息管理系統
相關部門應當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對污染場地的調查工作,以此來了解并掌握國內污染場地的類型、土壤特征以及重點區域的分布等信息,同時,構建起全國污染場地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為土壤管理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真實、可靠的依據,這有助于管理工作前瞻性的提高。此外,還應加快建立不同類型污染場地的數據信息共享平臺,為土壤環境管理自動化和信息化目標的實現打下堅實的基礎。
3 實例分析
3.1 場地概況
廣東一船廠,占地面積約為186700平方米,1999年11月,政府決定在此地興建一個主題公園,為了支持這個主題公園項目計劃,政府決定提供填海土地、相關基礎設施和用地設施。為此,政府必須對此船廠進行拆除工作。從2001年4月至11月,共歷時七個月進行實地考察,通過實地考察與采樣,工作人員對該場土層的勘察,下面表一是對該場地主要的土層特征。
3.2 土壤調查的技術要點
合理制定采樣方案,具體包括如下內容:擬定具體的采樣位置、現場樣本采集、確定檢測方法、擬定樣品數量、描述采樣過程等等。
(1)采樣布點要點。在采樣布點時,可根據不同的場地條件選擇相應的方法,如污染分布相對比較均勻的場地可以采用隨機布點法;潛在污染較為明確的場地則可采用專業判斷法;污染分布不均勻或是污染分布范圍較大的場地,可以采用分區布點法或系統布點法。本案例中采用的是分區布點法,在廠區的平面圖上按照50m×50mm進行單元劃分,每個單元格內布設1個采樣點。
(2)采樣方法。在采樣時,可將土壤分為兩層,即表層土和深層土,并按照場地的實際情況確定采樣深度,若是場地條件相對比較復雜,則應當多分幾層進行采樣,這樣能夠使檢測結果更加準確。本案例中分三層進行采樣,即表層土、中層土和深層土,各層的采樣深入分別為表層0.5m、中層1.5m、深層3m,共采集樣品96個。 采樣設備也需要結合場地條件進行選擇,并遵循合理適用的原則。如果是對原狀土進行取樣,則應當按照土壤類型及污染物理化性質等選用如下設備:劈裂采樣器、套管采樣器或是活塞采樣器。當需要對含有揮發性污染物的樣品進行采集時,應當減少對樣品的擾動,不得對樣品進行混合或均質化處理。樣品采集完成后,應當按照污染物理化性質選擇合適的容器進行保存,有機污染土壤的樣品應當在4℃的條件保存與運輸。
3.3 土壤檢測結果
由相關的檢測結果得知,在該場地上存在苯、氯苯、硝基苯,雜填土與粉質粘土層的污染相對比較嚴重,粉砂夾粉土層的污染比較輕,最大濃度出現在場地的正中心,該區域原為第二生產車間,主要生產的產品為硝基苯。
3.4 場地風險評估
按照場地土壤調查獲取的樣品檢測結果,確定粗需要制定土壤中污染物篩選值的種類及霧化毒性參數,然后運用C-RAG中土壤污染物的篩選值,去除掉可以忽略不計的污染物,在對超過土壤篩選值的污染物進行風險評估,為土壤修復對策提供依據。
3.5 土壤修復對策的對比與選擇
在選擇土壤修復方案時,應對如下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對人體健康與環保的要求、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治理效果的有效性和持久性、總體費用、周邊居民的接受性。結合該污染場地的基本特征以及污染物的具體特點,并對目前較為常用的土壤修復技術進行分析,適用于該場地土壤修復的技術有以下幾種:化學氧化技術、生物通氣技術、焚燒法、換土法。從技術的角度上看,可以選用一種最為經濟且有效的技術;站在工程措施的層面上,則應以原位修復技術為主,異位修復技術為輔,這樣能夠防止二次污染的情況發生。需要著重闡明的一點是,在啟動大規模土壤修復工程前,必須對擬定采用的修復技術進行現場試驗,同時要對技術的經濟性加以評估,只有確保所選用的技術各個方面均符合要求,才能進行具體的方案設計。
4 結語
總而言之,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污染場地的土壤環境問題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為此,應當認真分析污染場地的土壤環境現狀,并針對具體情況,采取合理、可行的管理修復對策,只有這樣,才能使土壤環境的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治理。
來源:論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