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上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研究經濟結構性改革和城市工作,并發表了相關重要講話。
關于經濟結構性改革,習近平強調,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的一個重要舉措。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堅持改革開放,實行宏觀經濟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關于城市工作,習近平提出了包括“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在內的“六個要”,涉及未來中國城市發展重點的“十大關鍵詞”:
1.要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規律,端正城市發展指導思想
——關鍵詞:指導思想
2.要推進農民工市民化,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關鍵詞:戶籍人口城鎮化率
3.要增強城市宜居性,引導調控城市規模,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保護歷史文化遺產
——關鍵詞:宜居、規模、空間布局、基礎設施、歷史文化遺產
4.要改革完善城市規劃,改革規劃管理體制
——關鍵詞:規劃管理
5.要改革城市管理體制,理順各部門職責分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落實責任主體
——關鍵詞:城市管理
6.要加強城市安全監管,建立專業化、職業化的救災救援隊伍
——關鍵詞:城市安全
專家指出,習近平提出的“六個要”為“十三五”中國城市發展指明了方向。
“‘六個要’是一個體系,形成了指導中國邁向城市社會的綱領性框架思路。”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石楠對記者說。
目前,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5%。城市化率超過50%,意味著中國已經從“農村社會”邁入“城市社會”,勢必帶來城市管理模式、經濟和社會結構以及文化形態的根本變化,城市發展理念、規劃和管理體制亟須改革完善。
石楠說,進入“城市社會”的一個突出特征是民眾更重視對自身財產權利的保護,更關注社會分配是否公平公正,如近年來多發的城市物業糾紛、拆遷矛盾等問題都是圍繞個人財產權發生的問題,這些已成為城市社會亟待解決的突出矛盾,管理好城市社會也成為未來中國面臨的一大重任。
“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同時,建議強調,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包括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根據資源環境承載力調節城市規模、防治“城市病”等等。
“未來中國必須發展可持續的城鎮化,要從城市發展的短板入手轉變發展理念,從過去求大求洋城市盲目擴張,轉到未來把人的發展放到第一位。更注重對資源環境的適應和修復,更尊重歷史和文化,這些也是全世界城市發展的必然規律。”石楠說。
專家指出,此次會議提出了未來中國城市發展的兩大主要目標,一是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一是增強城市宜居性。
中財辦副主任楊偉民說,中國城鎮化率質量不高主要體現在戶籍人口城鎮化率不高。城鎮現有7.5億常住人口中,有2.5億左右的人沒能在城鎮落戶,沒能享受到相應的公共服務,沒有相應的市民權利。“推進農民工的市民化是未來加快城鎮化進程、釋放更多發展紅利的必由之路。”
在專家看來,增強城市宜居性,也表明未來中國城市發展會回歸自然,回歸社會,成為人們“詩意棲居”的家園。
中山大學中國城市與地方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何艷玲說,城市發展新理念下,未來城市規劃必須是基于個體體驗和家庭友好的政策設計,教育、住房、養老、醫療政策必須回歸到公共服務的本位。生活與閑暇必須成為城市重大公共議題并成為城市決策和城市規劃的重要理念。
石楠說,新時期的城市規劃必須凸顯以人為本,要從百姓的需求出發,既要尊重自然,也是尊重歷史和文化,讓城市被每一個市民所認同,成為每個市民的精神歸屬。要實現這一發展目標,就必須改革完善城市規劃,改革規劃管理體制和城市管理體制,為城市未來可持續發展保駕護航。
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