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拳頭大的水柱灑落下來,地面很快就吸收了。
記者探訪南寧海綿城市路面試點工程
小雨不濕鞋,大雨不積水 神奇路面你見過嗎
廣西新聞網-當代生活報訊(記者 黃婧 文/圖) 南寧市今年被列為國家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之一。所謂“海綿城市”,就是要像海綿一樣對雨水呼吸自如的城市。將城市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遇到有降雨時,市政工程能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的時候再把吸收的水“吐”出來,加以利用。這樣的描繪或許比較抽象,來看看記者昨日對一個海綿城市路面試點工程的探訪過程,或許你就會明白。
在南寧市中馬路上,有一段長約200米的“神奇路面”。說它“神奇”,是因為水落到地上能馬上滲透。記者在現場看到,市政人員放出半個拳頭大的水柱來試驗路面的滲水性,發現水柱灑落下來路面一點都不積水,幾秒鐘的時間就滲干了,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這是一個透水瀝青混凝土路面試點工程。道路路面用的是透水瀝青,人行道路面用的是透水瀝青混凝土,這樣的材質造出的路面吸水性非常好,雨水落下后可以做到快速吸收下滲,不會產生積水。據市政工程管理處項目科李輝工程師介紹,雨水被路面吸收后,會滲透排入地下的排水系統。而道路上設置的綠化帶,設計成下沉式狀,在滲水不齊時也能吸收一部分幫助導流。這樣的設計,雨天行走在這樣的路面上,小雨不會濕鞋,大雨也不怕積水。

澆在“海綿”行車道上的水迅速“消失”。
南寧首段“海綿”道路接受驗收
暴雨情況下也能很快排走積水,市區其他道路也有望接受“海綿化”改造
廣西新聞網-南國早報記者 羅暘 文/圖
12月30日上午,南寧市城市管理局市政工程管理處組織技術人員,對中馬路邕城首段經過“海綿化”試點改造的市政道路進行了驗收。據了解,利用透水瀝青和透水混凝土鋪設的“海綿”道路,能達到在26毫米/小時的降雨量下沒有積水,這一降雨量在氣象學上已屬暴雨。經過試驗和論證后,南寧市區其他道路也將有望接受“海綿化”改造
神奇 水在路面上迅速消失
30日上午11時30分,市政工人將一輛灑水車開到了中馬中老路口,準備對“海綿”道路試驗段的滲水效果進行驗證。工人打開車上的高壓水泵,水立即從管口噴到黑色的瀝青路面上。南國早報記者在現場看到,該路口是中馬路地勢最低的區域,但水流到地面后迅速就“消失”了。剛澆過水的地方,水跡殘留的時間不超過5秒。隨后,工人又把水噴向旁邊經過改造的人行道。水在人行道上“消失”的速度比行車道上更快,看不到殘留的水跡。
南寧市市政工程管理處項目科副科長李輝介紹說,中馬中老路口的“海綿”道路,是南寧市首段經過“海綿化”改造的市政道路,長約200米。之所以選擇這里,是因為該路段是一個易澇點,幾乎每次下大雨都有比較明顯的積水。29日到30日的連續降雨,該路段看不到一點積水,說明改造是有效果的。
“海綿”道路排水示意圖
釋疑 多種方式排走積水
記者注意到,與未經過改造的路面相比,“海綿”路面顯得更“粗糙”,有很多細小的孔隙。李輝解釋說,普通路面基本不具備透水能力,雨水完全依靠收水井收集排走。“海綿”行車道是用透水瀝青鋪設的,人行道則是用透水混凝土。這些透水材料的孔隙率明顯要高過原來的普通瀝青混凝土和普通人行道透水磚,相當于整個路面都是收水井。
技術人員介紹,行車道上的透水瀝青層厚約4厘米,本身就可以積蓄一定量的雨水。如果雨量比較大,雨水會通過瀝青層下方加裝的鍍鋅管,流入附近的導流井里。人行道上的透水混凝土層達到了8厘米,積蓄雨水能力更強。同時,人行道旁的綠化帶,專門設計得比人行道要低一些。如果雨量大到人行道已無法積蓄,雨水就會流到綠化帶里。綠化帶與導流井聯通,能起到排走雨水的作用。
標準 排水能力可應對暴雨
據介紹,中馬路“海綿”道路試驗段的設計標準是可以應對26毫米/小時的降雨量。按照氣象學上的定義,該降雨量已達到暴雨標準。出現這樣的短時強降雨,市區不少易澇點都將出現積水。
李輝說,除了能在暴雨中不積水,“海綿”道路還能提升行車安全性。市民在雨天駕車時,時常會遇到前方車輛卷起積水,車后噴出的大量水霧會影響后車駕駛員的視線。“海綿”路面由于沒有積水,也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了,路面的摩擦力也得到了提升。
據悉,南寧市已被列為全國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在對中馬路“海綿”道路試驗段進行一段時間的觀察和論證后,市區更多道路也有望接受“海綿化”改造。
來源:廣西新聞網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