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城市工作會議2015年12月21日在北京舉行,會議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科學規劃城市空間布局,實現緊湊集約、高效綠色發展。治療霧霾、水患、熱島效應等城市病,“海綿城市”成為解決方案之一,即綜合采取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在海綿城市中,城市動脈“道路”需有“吸納”功能,萬理晴生態透水道路路面擁有高透水性,可與空氣循環對流的路面,形成天然大地“循環系統”。路面之下的土壤、空氣與水形成微生物活躍的地下濕地生態系統。路面可吸附60%—85%的空氣污染物及二氧化碳,并通過地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將其轉化為營養成分,該路面已在北京等地使用。圖為2015年12月25日北京戶外大屏幕顯示晴空下的房屋效果圖。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