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12月30日
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開發銀行聯合發布《關于推進政策性金融支持海綿城市建設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級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高度重視推進政策性金融支持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把中國農業銀行作為重點合作銀行,加強合作,最大限度發揮政策性金融的支持作用,切實提高信貸資金對海綿城市建設的支撐保障能力。農發行各分行要把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信貸支持的重點領域,積極統籌調配信貸規模,優先對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給予貸款支持,貸款期限最長可達30年,貸款利率可適當優惠。
12月20日至21日
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提出,要提升建設水平,加強城市地下和地上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海綿城市。城市供排水、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要按照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進行規劃建設。城市建設要以自然為美,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
12月10日
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開發銀行聯合發布《關于推進開發性金融支持海綿城市建設的通知》,通知要求國家開發銀行作為開發性金融機構,要把海綿城市建設作為信貸支持的重點領域,更好地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各級住房城鄉建設部門要把國家開發銀行作為重點合作銀行,加強合作,增強海綿城市建設項目資金保障,用好用足信貸資金,為海綿城市建設助力。
12月6日至19日
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組織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試點城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人員,部省級規劃設計單位海綿城市建設技術骨干等23人的技術和管理團隊赴美國開展“海綿城市建設技術及管理培訓”。
11月17日
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組織召開海綿城市規劃設計工作座談會,來著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國建筑設計院等12家單位的20余名專家參加了座談,針對規劃設計方法和標準規范、專項規劃銜接、工程建設、運營管理及績效考核等提出了建議和意見。
10月30日
中美第十一屆中美工程技術研討會海綿城市組第一次籌備會在北京召開。住房城鄉建設部、外國專家局、國際人才交流中心、濟南市人民政府、中國城鎮供水排水協會、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中方專家組組長及主要成員、加方專家組組長及主要成員等單位和代表參加本次會議。會議討論了將于2016年5月召開的中美第十一屆中美工程技術研討會海綿城市組研討會的籌備方案。
10月23日
住房城鄉建設部在北京召開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成立大會,為專家們授予聘書。
10月11日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15]75號),意見明確,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最大限度地減少城市開發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目標要求。意見從加強規劃引領、統籌有序建設、完善支持政策、抓好組織落實等四個方面,提出了十項具體措施。
一是科學編制規劃。二是嚴格實施規劃。三是完善標準規范。四是統籌推進新老城區海綿城市建設。五是推進海綿型建筑和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六是推進公園綠地建設和自然生態修復。七是創新建設運營機制。八是加大政府投入。九是完善融資支持。十是抓好組織落實。
10月10日
住房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在武漢市組織召開全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座談會,部分省住建部門領導及全國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相關領導參加會議。會議聽取了全國16個試點城市進展情況匯報,并對工作情況作了點評,部署下一步海綿城市建設。
10月9日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有關政策例行吹風會,會上透露了海綿城市建設總體目標。另據統計,全國有130多個城市制定了海綿城市建設方案。
9月29日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順暢合理利用的海綿城市建設,有效推進新型城鎮化。會議確定,
一是海綿城市建設要與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小區更新相結合,加強排水、調蓄等設施建設,努力消除因給排水設施不足而一雨就澇、污水橫流的“頑疾”,加快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和黑臭水體治理等問題。
二是從今年起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在基礎設施規劃、施工、竣工等環節都要突出相關要求。增強建筑小區、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帶等的雨水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擴大使用透水鋪裝,并和地下管廊建設結合起來。
三是總結推廣試點經驗,采取PPP、政府采購、財政補貼等方式,創新商業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建設運營。將符合條件的項目納入專項建設基金支持范圍,鼓勵金融機構創新信貸業務,多渠道支持海綿城市建設,使雨水變棄為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9月11日
住房城鄉建設部公布《關于成立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的通知》。通知提出,為加強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充分發揮專家在海綿城市建設領域中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水平,根據專家委員會相關管理規定,成立了“住房城鄉建設部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專家委員會”。
8月10日
水利部發布《關于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水利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水利工作的總體思路和主要任務。
7月10日
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印發《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指標(試行)》,明確了海綿城市建設績效評價與考核指標分為水生態、水環境、水資源、水安全、制度建設及執行情況、顯示度六個方面18項具體考核指標。
5月28日
住房城鄉建設部在廣西南寧舉辦全國海綿城市建設培訓班。住房城鄉建設部部長陳政高出席培訓班座談會并講話,財政部、國家開發銀行、水利部相關負責人參加座談會。陳政高對海綿城市建設工作提出5點要求:
一是要確立目標。要爭取把70%左右的雨水在當地積蓄、滲透,目標一旦確定,就不能動搖。
二是要千方百計把雨水留下。要借鑒國內外經驗,敢于發明,敢于創造,因地制宜利用好自然恢復、人工工程等辦法留住雨水。
三是要推進區域整體治理。雨水的收集、滲透涉及方方面面,必須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統籌考慮、系統治理。不僅要劃定區域,更要明確區域內的徑流控制要求。借鑒國外做法,研究實施雨水排放收費制度,建立責任制。
四是要總體規劃,分布實施。要按照海綿城市建設的目標要求,設置若干自然的、人工的工程項目,必須把目標要求工程化、具體化,一項一項抓好落實。
五是各級住房城鄉建設部門、各個城市要切實把海綿城市建設提上工作日程,全面規劃、全面建設、全面啟動。
5月10日至16日
2015年全國城市節約用水宣傳周啟動,主題為“建設海綿城市,促進生態文明”。要求各地要充分認識建設海綿城市的重要性,轉變城市建設理念和發展方式,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雨水資源的利用。
4月27日
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水利部在湖南省常德市組織召開全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建設啟動部署會,列入2015年試點范圍的16個城市的代表及其所在省主管部門負責人和海綿城市建設專家等近400人參加了會議。會上,16個試點城市負責人分別匯報了海綿城市試點深化方案和三年實施計劃編制情況,有關專家進行了技術指導,各部門提出了具體工作要求。
4月2日
國務院發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國發〔2015〕17號),明確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建設滯、滲、蓄、用、排相結合的雨水收集利用設施。新建城區硬化地面,可滲透面積要達到40%以上。
4月
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公布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名單。根據競爭性評審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進入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范圍,名單如下(按行政區劃序列排列):遷安、白城、鎮江、嘉興、池州、廈門、萍鄉、濟南、鶴壁、武漢、常德、南寧、重慶、遂寧、貴安新區和西咸新區。
1月20日
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發布《關于組織申報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通知》,明確2015年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申報指南。
2014年
12月31日
《財政部 住房城鄉建設部 水利部關于開展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財建﹝2014﹞838號)發布,明確中央財政對海綿城市建設試點給予專項資金補助,一定三年,具體補助數額分檔確定。
12月12日
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赴南寧聯合開展海綿城市調研,了解地方的相關探索及對中央的建議,為盡快擬定中央財政支持海綿城市建設相關政策和工作方案,在全國啟動試點開展前期研究。
10月22日
住房城鄉建設部印發《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南--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試行)》,提出了海綿城市建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基本原則,規劃控制目標分解、落實及其構建技術框架,明確了城市規劃、工程設計、建設、維護及管理過程中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內容、要求和方法,并提供了我國部分實踐案例。
3月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5次會議,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關于水安全的重要講話,提出城市規劃和建設要堅決糾正“重地上、輕地下”, “重高樓、輕綠色” 的做法,保留和恢復恰當比例的生態空間,建設 “海綿城市”。
2月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建設司2014年工作要點》發布,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澇水平,大力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加快研究建設海綿型城市的政策措施。
2013
12月12日至13日
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召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統時要優先考慮把有限的雨水留下來,優先考慮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 ”。
10月2日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國務院令第641號)發布,第十三條明確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城鎮排澇要求,結合城鎮用地性質和條件,加強雨水管網、泵站以及雨水調蓄、超標雨水徑流排放等設施建設和改造。新建、改建、擴建市政基礎設施工程應當配套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增加綠地、砂石地面、可滲透路面和自然地面對雨水的滯滲能力,利用建筑物、停車場、廣場、道路等建設雨水收集利用設施,削減雨水徑流,提高城鎮內澇防治能力。新區建設與舊城區改建,應當按照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規劃確定的雨水徑流控制要求建設相關設施。
9月6日
國務院發布《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國發〔2013〕36號),提出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將建筑、小區雨水收集利用、可滲透面積、藍線劃定與保護等要求作為城市規劃許可和項目建設的前置條件,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滯滲、收集利用等削峰調蓄設施。加強城市河湖水系保護和管理,強化城市藍線保護,堅決制止因城市建設非法侵占河湖水系的行為,維護其生態、排水防澇和防洪功能。
3月25日
國務院發布《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3〕23號),提出積極推行低影響開發建設模式。各地區舊城改造與新區建設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按照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最低的開發建設理念,控制開發強度,合理安排布局,有效控制地表徑流,最大限度地減少對城市原有水生態環境的破壞;要與城市開發、道路建設、園林綠化統籌協調,因地制宜配套建設雨水滯滲、收集利用等削峰調蓄設施,增加下凹式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可滲透路面、砂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車場和廣場。新建城區硬化地面中,可滲透地面面積比例不宜低于40%;有條件的地區應對現有硬化路面進行透水性改造,提高對雨水的吸納能力和蓄滯能力。
來源:中國城市規劃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