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以來,全國各地暴雨頻發,城市內澇成為暴雨的主要“后遺癥”。就在六月份,廣州通過了《廣州市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綱要》,綱要中指出,要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措施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結合嶺南氣候特點,建立適合南方長時間多雨天氣的建設標準。
在此過程中,濕地因其優秀的水土涵養能力,成為了廣州探索“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試點。據記者了解,今年廣州將新建7個濕地公園,屆時全市濕地公園數量增至19個。
7月初,廣州市首個“海綿城市”試點大觀濕地公園正式對外開放;而位于海珠區的海珠濕地公園一、二期工程也已建設完畢。近日,記者走訪了廣州這兩塊“海綿”建設樣本,發現它們在調蓄雨洪、生態凈化、休閑娛樂、生態景觀等方面,為廣州“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
海珠濕地
發揮天然調蓄水功能
記者到達海珠湖的時間是早上9時,此時地表溫度已經開始上升,但湖區樹蔭遮蔽著行人。晨運結束的市民一邊擦汗一邊聊天,離開這片草豐樹繁的濕地。在城區,要找到這樣一片濕地,很不容易。
海珠湖只是海珠濕地的一部分。珠江水系廣州河段前后航道環繞著海珠區,島上內河網交織,整座島嶼濕地資源豐富。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海珠區西部的河涌逐漸被填埋或截斷,土地被硬質化,目前海珠區的濕地主要分布在區域東南部。
“海珠濕地最大的優勢,是緊靠珠江。珠江一天有兩次潮汐,相當于整個海珠濕地每天可以‘呼吸’兩次。”海珠濕地公園高級工程師范存祥告訴記者,濕地以11個水閘與珠江聯通,當城市處于旱季時,水閘關閉,將水蓄積散布在1100公頃土地中,通過水的自然蒸發,增加城市空氣濕度,減緩旱情影響;而當暴雨來臨時,海珠濕地會提前打開水閘,將水量釋放到珠江,匯入大海,騰出庫容,以便接收暴雨帶來的大量雨水,防止城市的洪澇災害。“一次性調節的能力是200萬立方米,珠江一天有兩次潮汐,那么海珠濕地一天的調節能力就是400萬立方米”,范存祥說。
“濕地本質上是一種可透水的地面。和市中心大量的水泥硬化路面不同,土壤和泥沙可以透水,在承受相同量暴雨的前提下,濕地可以讓水滲透到地下水體系,而硬化路面區只能通過管道排放積水,體量相差很大。”范存祥告訴記者,海珠濕地大面積的水域為雨洪調蓄提供了天然基礎,其中海珠湖湖心區95公頃,是海珠濕地主要雨洪調蓄區。海珠湖與石榴崗河、大圍涌、大塘涌、上沖涌、楊灣涌、西碌涌等6條一級河涌,庫容量(即蓄水能力)約80萬立方米;海珠濕地聯通整個海珠區的水網,濕地庫容量約200萬立方米。在海珠濕地建成后,區域東南部暴雨后水浸街等內澇現象大大減少。
與之相比,海珠區中、西部區域的調洪只能依靠附近窄小的河涌實現,效果大打折扣。江海大道西華大街、江曉路片區、海珠區赤沙大街等區域,近兩年在暴雨后依然多發內澇。
為了維持這種調蓄能力,2012年,海珠區將區域內的果林濕地按照國家“只征不轉”政策進行保護性征地,并將其核心區域869公頃申報國家濕地公園,即廣州海珠國家濕地公園。“收回來的地,并不作為商業開發用途,而是散種一些原有的果品。”海珠濕地運營中心主任劉正偉告訴記者,濕地在建設中因地制宜保留了部分果基農業,以對環境影響最小的形式進行保護。經過3年多的試點建設,濕地生物多樣性明顯提升,其中鳥類從72種增加到133種,增加了84.72%。
大觀濕地公園
在城市中心進行微改造
作為廣州海綿城市試點片區,天河智慧城寸土寸金。這也讓大觀濕地公園的存在顯得難能可貴。這個濕地公園位于天河智慧城東部、大觀路的西側,背靠舊羊山,南接車陂涌的支流楊梅河,呈狹長條狀,總長約3公里,總占地面積46.8公頃。
“其實,在做智慧城規劃的時候,規劃設計負責人、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教授便提出了‘既要建設,又要保護’。”天河科技園管委會副主任汪松苗向記者介紹,智慧城建成后,大片高樓林立,將不可避免地使土地硬化,進而不能很好地“消化”雨水,形成內澇。而之前用的辦法是靠別的工程措施,比如地下管道建設;或者內澇形成后,用泵直接排到珠江。
但俞孔堅認為,海綿的哲學是就地解決水問題,而不是轉稼到異地、把洪水排到下游或對岸。
因此,大觀濕地公園在原有的水塘和荒草地的基礎上,通過地勢改造,形成了10多個濕地凈化泡,錯落遞降,形成一個個分級蓄水系統。雨水和山水流經這些“海綿泡”后,不像河涌那樣“嘩啦啦地跑掉”,還緩解了下游防洪壓力。
這些“海綿泡”不只有蓄水的功能。從上游的思觀廣場走下來,便是沉淀塘:一人多高的蘆葦、海芋隨風飄蕩,它們固沙力強、吸污力強,能過濾大顆粒懸浮物、細小沙礫和易沉降的污染物。再往下走是狀如長劍的菖蒲、直立挺拔的水芹,它們的作用是凈化病原體;水中的紙莎草、睡蓮不僅為景色增艷,也有吸收水中重金屬、保持水質穩定的功效。
汪松苗介紹,在這些水塘的基礎上,大觀濕地公園開展了場地植物設計,按照河谷濕地環境的特征,科學布局了大量水生、濕生、地被植物。它們既具觀賞價值,又能凈化水體,為動植物提供更多棲息地,營造生態化多功能景觀。而且,大觀濕地公園里,路上的一磚一石都是用可滲透、可循環、經濟的材料做成。綠道鋪設了透水瀝青,竹地板棧橋也能讓雨水自然滲透。
經過海綿城市改造后,濕地內水面面積從原來13.67公頃增加至16.5公頃;新塘水庫總庫容從原來55.71萬立方米,增加至61萬立方米;防洪庫容從52.11萬立方米,增加至55.71萬立方米。大觀濕地公園還能夠降低周邊地塊的城市熱島效應,濕地內溫度平均比市區內低2—3攝氏度。
汪松苗表示,天河智慧城建成后,將是一座城中有景、景中有企、山水相依、產城融合的綠色智慧產業新城,既是高新科技和新興戰略產業總部園區,又是具有一定規模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態濕地公園,更是城市居民休閑科普旅游基地。
■聲音
希望濕地公園成為“海綿城市”成功樣本
據了解,目前廣州“海綿城市”試點片區包括天河智慧城、國際金融城、海珠生態城、大坦沙島、廣州教育城、中新知識城、廣鋼新城、廣州南沙新區明珠灣區(靈山島尖)和東部生態廊道。不只廣州,國內多個城市目前都開展了“海綿城市”建設的探索。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常向陽認為,“海綿城市”在全國范圍內,雖然還沒有完美的樣本,但諸多濕地公園的建設也是其中一種很好的嘗試。
“目前‘海綿城市’建設的效果尚不明顯,但‘海綿城市’體現了LID,也就是低沖擊發展的理念。實際上,在城市建設中的很多方面都可以融入‘海綿城市’的設計理念。”在常向陽看來,海珠濕地的先天條件非常好,除了優越的自然條件之外,在城市中心區擁有如此大片濕地,也是在廣東乃至國內都十分突出的一點。因此,他希望海珠濕地這樣的濕地公園能夠成為“海綿城市”建設中的成功案例。
“對于海珠這樣濕地資源豐富的區域來說,應該挖掘它的自然資源,通過保護好環境和保證低沖擊性開發,將濕地公園建設成具有自然教育意義的園區,發揮一定的環境教育作用。另外,濕地的建設會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比如新材料和園藝種植等行業。”常向陽說。
在華南低碳產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劉連成看來,“海綿城市”的建設還應該從城市改造和低碳節能角度出發。“它還涉及智慧城市的建設。因為很多工作只靠人力去處理成本太高,在建設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大數據和智慧城市。‘海綿城市’可以廣義地去理解,也可以從細分方向著手,它囊括了低碳、能源等內容。”劉連成說。
劉連成告訴記者,智慧城市、大數據等都是手段,“海綿城市”建設最終的目的,歸根到底是要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進行節能減排。
來源: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