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已有許多人通過媒體熟悉一個人的名字,那就是:李遠國,一個科級崗位上的正團級。
2016年8月20日,星期六,我們仿效博客——人民政協張新民的方式,利用假日走進了他的辦公室。不難發現,他又在為常德力創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盡心努力著。
我們問他:“什么是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
他回答:“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就是指通過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能夠有效應對暴雨、雷電、強風、霧霾、高溫、干旱、塵沙、霜凍、積雪、冰雹等惡劣氣候,能夠保障城市生命線系統正常運行、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生態安全相對可靠的城市”。
他說:“當今,全球極端天氣時有發生,氣候變化對城市的影響日趨凸顯,已經并將持續影響城市生命線系統運行、人居環境質量、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生態安全,影響城市規劃、建設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各級城市人民政府及其領導應當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人們大眾也應熱心關注應對氣候變化事業”。
他說:“黨中央國務院巳對應對城市氣候變化高度重視,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己印發《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并早已印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國家近期將在全國560多個地級以上城市中遴選30個左右,有地域特點、有扎實基礎、領導高度重視的城市開展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
他說:“常德地處湘西北,北枕長江、南依雪峰、東抱洞庭、西倚武陵,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降雨量平均值達1360毫米,具有典型南方豐水地域城市特點。常德將建成泛湘西北現代區域中心城市,著力構建區域綜合交通樞紐、產業集聚中心、商貿物流中心、教育醫療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旅游度假目的地。2030年用地規模達160平方公里,人口達155萬人,真實跨入大城市序列。常德市已是國家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快速公交發展先進城市、國家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國家無障礙建設示范市、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正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綠化模范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常德城市基礎設施已經初具規模,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早已在積極探索應對極端天氣,建設氣候適應型工程。如:管控雨水工程,有效減免城市內澇;構建綠色標桿建筑工程,有效緩釋熱島效應;融雪化冰工程,有效保障城市道橋冰凍期車輛安全通行;治理黑臭水體工程,有效節約保護水資源;加固防洪大堤工程,有效提升城市抗洪能力;建筑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有效支撐城市生命線系統正常運行;倡導發展成果共享工程,有效推進城鄉一體化供水;嚴格落實管控制度工程,有效實行用地、建筑、施工許可等。但常德市城市基礎設施因多種歷史緣故仍然存在許多瑕疵,主要是:法律法規、體制機制、標準規范、監測預警、產業結構、應急設施、人才隊伍等建設尚存不完善、不強勁的問題。顯然,常德城市確有提高適應氣候能力和水平的客觀需求,有申報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基礎和優勢”。
他說:“常德市強力持續務實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已經10多年,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對極端天氣強降雨已有一定管控能力,已經初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黑臭水體在消除、熱島效應在緩釋’,一定能夠圓滿完成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重任。一定會在開展城市氣候變化影響和脆弱評估;出臺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組織開展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行動;加強城市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等方面竭力先行先試,打造一批可推廣、可復制的范例工程。與此同時,開展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定會為常德建設‘真、善、美’的城市,造福常德人民,豐富更多的內涵”。
他還說:“創成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城市,意義重大、任重道遠,務必科學踐行,更期望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關心、支持、參與國家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試點”。
作者:中國水工業互聯網站CEO 張穎夏
來源:中國水工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