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江北新區核心區浦輝路上的一處工地悄然開工,完成一系列前期準備后,樁基工程即將啟動。這里便是江北新區綜合管廊二期工程最先開工的示范路段,2.2公里長的浦輝路地下將建成目前國內最寬敞的四艙管廊,這也是國內首次建設專門“海綿管廊”,四艙中將有一個專門用于收集和排放雨水的“海綿艙”。
南京江北新區共規劃建設綜合管廊約241公里,其中位于核心區的約64公里,目前一期管廊10公里已經建成。新近開工的二期管廊總長53公里,在核心區及其周邊覆蓋的范圍更廣,涉及橫江大道、沿山大道、石佛大街、七里河大街、綠水灣路等18條道路。
與已建成的一期綜合管廊一樣,二期管廊依然是將電力、通信、給水、中水、空調熱力管、燃氣、雨水、污水、真空垃圾管9種管線同時“埋”入地下。與一期管廊分單、雙艙不同,二期管廊有了更寬敞的三艙、四艙設計。
起自七里河路、終于定向河路的浦輝路,銜接新區核心區中央大道、商務東街等主干路,貫通雨水艙、燃氣艙、綜合艙、環衛醫療艙,是核心區主干路之一。記者前天在施工現場看到,挖掘機、工程車等都在緊張作業中,施工人員介紹,四艙管廊寬14.4米、高4米,坑基要挖到地下6.8至8米深。
江北新區公共工程建設中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江北新區綜合管廊秉承了“集約、智慧、生態”的原則,將現代信息技術、新型工藝、物聯網技術及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其中,尤其是在全國首創提出了“海綿管廊”的概念。
“所謂海綿管廊,是在建設過程中融入海綿城市的理念,結合地表透水路面、生物滯留設備、中央景觀綠道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在綜合管廊內設置獨立的雨水倉、排放倉,通過滲透、滯留、調蓄、凈化、利用,排放地面雨水,促進城市健康水循環。”這位負責人說。
記者注意到,浦輝路示范段的四艙管廊,分別為雨水艙、燃氣艙、綜合艙和環衛醫療艙。雨水艙將分隔出收集和排放區域,并配有專業的凈化設備。一旦出現降雨,雨水可利用路面坡道流進管廊內的收集倉,當雨量達到一定數值,凈化程序開啟,經凈化后水質達標的雨水可再利用,用于綠化噴灌等。此外,這一段管廊內特有的環衛醫療艙,是專為國際健康醫療城預留的,將擺放處理醫療垃圾的真空垃圾管等。
目前,新區二期管廊已開工的兩段示范段,除了浦輝路,還有11公里長的浦濱路,同樣也是四艙設計。浦濱路與新區核心區的“綠肺”——青龍綠帶呈十字穿插,中央景觀綠道與“海綿管廊”共同作用,未來新區核心區將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海綿城市。
來源:南京日報 中國水工業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