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凈化海港計劃(Harbour Area Treatment Scheme _HATS)第二期甲下的截污轉流程序已于9月18日啟動,分階段把維多利亞港現時經基本處理的污水截流,并轉到新擴建的昂船洲污水處理廠作化學強化一級處理,經消毒后排放至昂船洲西南面的水域。
凈化海港計劃第一期完成于20世紀90年代,主要是將海港九龍一側的污水輸送至昂船洲污水處理廠。該計劃第二期甲的設計工作始于2007年,當時我們在競標中勝出,負責港島沿岸8座基本污水處理廠和昂船洲污水處理廠升級的設計和施工監理,以及總體項目管理和計劃第二期甲的實施。
重要里程碑
媒體發布會
在最終檢查完成后, 渠務署、奧雅納(Arup)及各承建商等主要工程參與方在昂船洲污水處理廠的新主泵房舉辦了“截污轉流”啟動儀式,并于9月24日舉辦了簡短的媒體發布會。
這標志著新擴建的昂船洲污水處理廠正式投入運行,根據計劃分為兩個階段:新主泵首先將從灣仔、北角及中環污水基本處理廠收集污水,經深層污水隧道輸送至昂船洲污水處理廠,港島西南部等五座污水基本處理廠也會在稍后時間陸續完成“截污轉流”程序。
灣仔污水基本處理廠首先開始“截污轉流”程序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
在“功能測試”階段,我們將集中進行污水處理試驗,改進凝聚劑配量和工藝測試。在2015年11月下旬試運行完畢后,凈化海港計劃的處理量可達每日410萬立方米,消毒設備可消滅99.9%的危險病原體,從而顯著地改善維港的海水質量,保護海港環境。
位于新主泵房的運行控制中心
全球最大地下化學強化一級處理泵房
昂船洲污水處理廠的新主泵房是凈化海港計劃第二期甲的核心部分,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泵房之一。
排水井由深達90米的地下隔膜墻筑成,新泵房內徑為55米,深40米(容量相當于38個標準泳池)。我們運用大塊混凝土與摩擦樁來抵抗浮力,這一技術在承受巨大地下泥土與水壓力的同時,保證有足夠的凹狀地下空間新建泵房。
主泵房
項目安裝8個水泵,把污水隧道內的污水抽送至高于地面十多米的沉淀池設備中,以便在排放入海之前對污水進行處理和消毒。每座污水泵能夠以每秒4立方米的容量輸送污水,其速度足以在10分鐘內注滿一個標準泳池。
該項目還包括一個用于接通新建和現有主泵房的連接隧道的建設(內徑為3.9米,長250米,深30米)。這一設計可實現凈化海港計劃第一期和第二期污水分流的靈活性,從而提高整個污水處理系統的可靠性。
污泥處理設施
海輪“凈港二號”
凈化海港計劃還添加了新的污泥脫水設備,并配備了14臺離心機,用于減少污泥體積(將固體含量由大約2%提高到32%)。該設備最終能達日處理污泥1,200噸。
為了降低運送污泥對環境和交通的影響,計劃還配套建造了兩艘裝配起重機架的環保貨柜船,將污泥餅從昂船洲運送至屯門的污泥處理廠,取代陸上運輸,盡可能地減少了運輸途中散發的異味。
環境效益初顯
分階段實施建設的凈化海港計劃已初顯效益。隨著水質的改善,自2011年泳季開始荃灣附近的泳灘得以陸續重新對公眾開放。停辦多年的維港渡海泳也于2011年開始復辦。
同時,為了改善昂船洲廠房鄰近地區的空氣質量,我們也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為了控制異味,我們給現有污水沉淀池加裝了通風與除臭設備,以減少臭味排放。我們還美化沉淀池頂蓋顏色及設計,使其與周圍環境更好地融合。
更美觀的污水處理廠
不僅如此,我們還在屋頂等位置加入了景觀綠化的設計。如今,附近深水埗區的居民以及路過昂船洲大橋的人們看到的不再是一組組礙眼的污水處理設施,而是一幅色彩繽紛的建筑景觀。
加強美感的景觀綠化設計
本文轉載于(Arup奧雅納)官方微信平臺!部分圖片為水進展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