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花園(raingarden)是海綿城市LID(Low Impact Development)技術措施中的一種。近年來,針對城市雨洪管理提出的雨水花園理念及技術在美國、歐洲等地得到大力推廣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雨水花園運用景觀化處理手段,使植物與材料成為花園主角,與城市景觀相融合,讓雨水設施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除了具有實實在在的雨水調蓄功能外,更有著充滿藝術氣息的觀賞價值,使之成為解決城市雨洪問題、構建海綿城市的基本單元。
雨水花園也被稱為生物滯留區域(Bioretention Area),是指在園林綠地中種有樹木或灌木的低洼區域,由樹皮或地被植物作為覆蓋。它通過將雨水滯留下滲來補充地下水并降低暴雨地表徑流的洪峰,還可通過吸附、降解、離子交換和揮發等過程減少污染,是一種生態可持續的雨洪控制與雨水利用設施。
雨水花園有哪些優點?
能夠有效地去除徑流中的懸浮顆粒、有機污染物以及重金屬離子、病原體等有害物質。
通過合理的植物配置,雨水花園能夠為昆蟲與鳥類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
雨水花園中通過其植物的蒸騰作用可以調節環境中空氣的濕度與溫度,改善小氣候環境。
雨水花園的構造成本較低,且維護與管理比草坪簡單。
與傳統的草坪相比,雨水花園能夠給人以新的景觀感知與視覺感受。
雨水花園經典案例賞析
清華大學勝因院
勝因院位于清華大學大禮堂傳統中軸線南段西側,始建于1946年,是清華大學近代教師住宅群之一。累年的校園變遷,使得勝因院局部低洼,加之缺乏市政排水設施,內澇問題嚴重。勝因院改造項目以用雨洪管理的設計理念和方法緩解內澇問題。其他一切景觀設計內容(公共空間、教育、紀念)都圍繞雨洪管理這個主題,以“配角”身份鋪展。
勝因院共設6處雨水花園,根據其高差關系,設置好各自的溢水口,以礫石溝或淺草溝連接,形成聯動調蓄作用。
雨水花園的邊界以石籠作為主要形式,利用廢舊石材作為內部填充材料,經濟環保且具有一定的滲透和過濾作用。石縫積累一定量的土壤雜質后可自然生長植物,生態效果和景觀效果俱佳。
波特蘭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位于俄勒岡州會議中心的延伸地帶,此項目不僅巧妙地解決了雨水排放和過濾的問題,同時還創造了優美的景觀環境空間。雨園和南面大樓的入口相連,游人能從室外觀景臺上觀賞到園內的景觀和雨水處理裝置的構成。雨園中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水渠和池塘讓游人和當地居民直觀地了解到了雨水被收集和凈化的過程。
雨水花園由:疊水體系、石材體系、植物體系三大體系組成。
雨水花園在造型上通過一系列淺灘小瀑布以及被玄武巖堰分隔而成的串聯水池的做法,減緩了暴雨流下來的速度。一系列下跌的水池減緩了雨水流下來的速度,這些水池不僅可以起到蓄水的作用,還可以使得雨水有充分的時間滲入地下。
法國“方與圓”小型雨水花園
這個象征著大地與天空的小型雨水花園——“方與圓”,坐落于法國的 Chateau Chaumont,“天圓地方”是它通過曲線與方形等形式化語言對中國傳統園林進行的重新解讀,借助封閉式環境體驗策略使得空間小中見大。該項目將當代雨洪管理理念與中國造園中關于人與自然的哲學思想相結合,并且為觀賞和實施提供了一次親密而愉悅的體驗。
中國傳統園林師法自然,一般是由文人、詩人,和前朝廷官員所建,園子通常由院墻、池塘、山石、樹木、花草及與曲徑相接的各式涼亭所圍合。通過一系列精心組織的場景,傳統的中國園林逐漸成為大自然的縮影,即“人工自然”。
空間處理上,中國人習慣以小見大,形成了一種封閉式的景觀,與西方開敞的、點至點的輻射式景觀形成對比。方與圓的設計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對中國傳統園林進行了提煉。一個 9×9m的正方形雨水花園處于場地正中心,洼地減緩了周邊的雨水徑流。通過開挖和填充,栽植著竹子的池塘旁山體環繞,從而形成了一個密集的屏障,將其與外界環境隔開。中國的太極符號,傳達著萬物循環,生生不息的觀念,年、月、季,甚至人類生命,正是由此激發靈感,設計中創造了一條彎曲流動的路堤將水面一分為二。通過兩個看似反差的元素:方與圓,化沖突為互補,將理念整合。
借鑒中國傳統園林中師法自然的手法,“方與圓”闡述了一種超越了100平方米所能承載的生態極簡主義美學。夏季開花的中國蓮將雨水很好地蓄留在洼池中,項目中,中國植被的應用營造了一個兼具感覺與物質層面的寧靜空間。竹子的分支被視為場地邊界,并且在場地中收集和重復利用,紅色的竹竿沿著曲線路徑(象征“圓”)反射在池面上。結合垂直的竹竿,不僅營造了跨越水面對角線的路線連接,也提供了中國古典園林中所倡導的“曲徑通幽”式體驗。
來源: 海綿學院 海綿城市投資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