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以來,一場接一場的雨水,把人們的心情澆了個透心兒涼。但在常德市決策者們看來,這恰恰是檢驗他們“海綿城市”建設的機會。
7月份多場暴雨,城區卻難覓積水;黑臭多年的穿紫河邊,如今卻傳來了市民們嬉水的笑聲;雨水的收集利用,悄聲走進了居民生活。常德市對于管控雨水的探索,已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綠色濱水城市是我們的夢想!”常德市委書記王群說,“我們將用海綿城市的理念,讓雨水自然儲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使城市生活更美好。”
遍置“海綿”體,城市能“喝水”
初到柳園錦江,并未感到有什么特殊。駐足細看,卻有許多新意。
昔日寬敞的車道、硬化的廣場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高低不平的草地和錯落有致的水塘。草地與道路接壤處,則留著一米多寬的草溝。
草溝上每隔幾十厘米就鑲嵌著一塊條石,將草溝分割成無數個段面。草地間蜿蜒伸展的車道、規劃緊湊的停車場,也都鋪上多孔改性水泥。
“看上去很普通的草溝,下面卻藏著許多秘密。”常德市公用事業局副局長李遠國說。撥開草皮,首先見到的是生態滯留土,往下是過濾蓄留沙層,再往下便是蓄留礫石和滲漏管道。
小雨時,雨水通過草地、多孔改性水泥向地下滲透;隨著雨勢加大,來不及滲透的雨水便匯集到草溝,通過溝下繼續“秘密”滲透滯留。只有暴雨季節,超量雨水才會順著草溝匯集到不遠處的水塘。
“這就是‘海綿’。”分管城建的副市長胡丘陵指著眼前一片草地說。“海綿”不僅鋪向公園、賓館、學校、居民小區,還鋪上了辦公樓、教學樓、居民樓的樓頂。
在常德市36平方公里的建成區內,20%的區域全都鋪上了“海綿”。市海綿辦副主任辛長明說:“80%的雨水,都被‘海綿’就地吸收了。”
剩下的20%雨水如何處理呢?在常德城區南北兩邊,分布著護城、穿紫兩條河流,它們都呈東西走向。護城河全長5.4公里,匯流面積達3平方公里;穿紫河長17.3公里,匯流面積近28平方公里。兩條河流覆蓋了大半個常德城。
近年來,常德市政府斥巨資,打開了蓋板、拆除了河堤、疏通了河道、增加了調蓄容積,并修建了1100多公里的地下管網,將無數大小“海綿”與穿紫河連通。
如今的穿紫河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消納著城區的超量雨水。今年7月2日,常德城區遭遇特大暴雨,昔日積水嚴重的汽車總站附近,路面卻只有零星積水,市區其他低洼路段,降水也很快被大大小小的“海綿”喝掉了。
廣種水生物,污水變清水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令常德的決策者最頭痛的,是6.6平方公里的老城區。這里雨水污水共走一條管道,本來清潔的雨水,混入生活污水后,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麻煩。污水處理廠處理不了,直排河道又污染河流。
從前的穿紫河,就密密麻麻分布著118個排水口。直排河中的雨污混合水,不僅使河水變黑發臭,也使河床越淤越高。
穿紫河南岸船碼頭泵站,生長著一片郁郁蔥蔥的蘆葦。“可別小看這片蘆葦,它是一個生態濾池。”漢諾威水技術總監鄭能師說。蘆葦下布滿了天然濾料、松散石塊、滲水管、導流管等。從泵站提上來的雨污混合水,經過這片占地10多畝的生態濾池后,就可直排穿紫河了。
“要論技術含量,還得數船碼頭泵站。”海綿公司董事長馬澤民說。泵站內建有封閉式沉淀池、開放式調蓄池、污水泵、雨水泵。雨、污水泵交替運轉,將高濃度污水送往污水處理廠,低濃度污水排入生態濾池。
現在,穿紫河沿岸建起8個新型雨水泵站,沿岸的118個排水口已被全部截流。
面積220多畝的濱湖公園湖泊內,夏天生長著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苦草;冬天則長滿了金魚藻、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占據了近半個湖面。近岸處,美人蕉、梭魚草、鳶尾、菖蒲等植物,依次排開,引得無數市民駐足觀賞。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湖臭水,蚊蟲蒼蠅撲面,市民避之不及。為凈化水體,常德市投資清除了淤泥,引種了水生植物。“水下還有許多‘寶貝’”,辛長明說,烏鱧、鰱鳙、湖螺、湖蚌,為改善水質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如今的常德,無論穿紫河、護城河,還是公園里的湖泊、小區里的水塘,只要有水的地方,都長滿了多種多樣的水生植物,水質也由劣Ⅴ類,變成了Ⅳ類Ⅲ類。
留住天上水,不費自來水
“年度累計降水量1472毫米、累計利用雨水量8159噸、年度外排雨水量2470噸。”在潤景園住宅小區門口,醒目的電子顯示屏上,實時播報著本年度雨水利用數據。
“夏天噴霧降溫、秋天種草澆花,用的都是雨水。”居民黃宣武說,連門口一年四季流淌著的“瀑布”也是雨水。
天源星城小區里,由水池、噴泉、小溪組成的一道景觀,占據了小區的中心地段。“用的都是天上水!”社區書記李芳介紹,不遠處的籃球場下藏有一個150立方米的大水池,專門用來收集雨水。
“小區綠化、保潔再也不用自來水了。”李芳說,“下一步,我們對雨水的使用將逐步擴大到家庭洗車、沖廁所等。”
匯集到河道的雨水,也有“文章”可做。隨著穿紫河提質,市政府購進10多艘水上巴士,供市民游覽觀光。河上的每座橋通過彩繪,賦予了不同文化主題;沿河建起了1500米長的仿古街道,引得不少市民來此欣賞水景、重拾鄉愁。
跟著“水上巴士”沿穿紫河航道前行,兩岸綠樹成蔭,棧道與河水相映成趣。“水讓整座城市都活了起來。”市民余偉感嘆“終于圓了倚水安居的夢。”
入冬以來,一場接一場的雨水,把人們的心情澆了個透心兒涼。但在常德市決策者們看來,這恰恰是檢驗他們“海綿城市”建設的機會。
7月份多場暴雨,城區卻難覓積水;黑臭多年的穿紫河邊,如今卻傳來了市民們嬉水的笑聲;雨水的收集利用,悄聲走進了居民生活。常德市對于管控雨水的探索,已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綠色濱水城市是我們的夢想!”常德市委書記王群說,“我們將用海綿城市的理念,讓雨水自然儲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使城市生活更美好。”
遍置“海綿”體,城市能“喝水”
初到柳園錦江,并未感到有什么特殊。駐足細看,卻有許多新意。
昔日寬敞的車道、硬化的廣場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高低不平的草地和錯落有致的水塘。草地與道路接壤處,則留著一米多寬的草溝。
草溝上每隔幾十厘米就鑲嵌著一塊條石,將草溝分割成無數個段面。草地間蜿蜒伸展的車道、規劃緊湊的停車場,也都鋪上多孔改性水泥。
“看上去很普通的草溝,下面卻藏著許多秘密。”常德市公用事業局副局長李遠國說。撥開草皮,首先見到的是生態滯留土,往下是過濾蓄留沙層,再往下便是蓄留礫石和滲漏管道。
小雨時,雨水通過草地、多孔改性水泥向地下滲透;隨著雨勢加大,來不及滲透的雨水便匯集到草溝,通過溝下繼續“秘密”滲透滯留。只有暴雨季節,超量雨水才會順著草溝匯集到不遠處的水塘。
“這就是‘海綿’。”分管城建的副市長胡丘陵指著眼前一片草地說。“海綿”不僅鋪向公園、賓館、學校、居民小區,還鋪上了辦公樓、教學樓、居民樓的樓頂。
在常德市36平方公里的建成區內,20%的區域全都鋪上了“海綿”。市海綿辦副主任辛長明說:“80%的雨水,都被‘海綿’就地吸收了。”
剩下的20%雨水如何處理呢?在常德城區南北兩邊,分布著護城、穿紫兩條河流,它們都呈東西走向。護城河全長5.4公里,匯流面積達3平方公里;穿紫河長17.3公里,匯流面積近28平方公里。兩條河流覆蓋了大半個常德城。
近年來,常德市政府斥巨資,打開了蓋板、拆除了河堤、疏通了河道、增加了調蓄容積,并修建了1100多公里的地下管網,將無數大小“海綿”與穿紫河連通。
如今的穿紫河就像一塊巨大的“海綿”,消納著城區的超量雨水。今年7月2日,常德城區遭遇特大暴雨,昔日積水嚴重的汽車總站附近,路面卻只有零星積水,市區其他低洼路段,降水也很快被大大小小的“海綿”喝掉了。
廣種水生物,污水變清水
在海綿城市建設中,令常德的決策者最頭痛的,是6.6平方公里的老城區。這里雨水污水共走一條管道,本來清潔的雨水,混入生活污水后,給城市帶來了巨大的麻煩。污水處理廠處理不了,直排河道又污染河流。
從前的穿紫河,就密密麻麻分布著118個排水口。直排河中的雨污混合水,不僅使河水變黑發臭,也使河床越淤越高。
穿紫河南岸船碼頭泵站,生長著一片郁郁蔥蔥的蘆葦。“可別小看這片蘆葦,它是一個生態濾池。”漢諾威水技術總監鄭能師說。蘆葦下布滿了天然濾料、松散石塊、滲水管、導流管等。從泵站提上來的雨污混合水,經過這片占地10多畝的生態濾池后,就可直排穿紫河了。
“要論技術含量,還得數船碼頭泵站。”海綿公司董事長馬澤民說。泵站內建有封閉式沉淀池、開放式調蓄池、污水泵、雨水泵。雨、污水泵交替運轉,將高濃度污水送往污水處理廠,低濃度污水排入生態濾池。
現在,穿紫河沿岸建起8個新型雨水泵站,沿岸的118個排水口已被全部截流。
面積220多畝的濱湖公園湖泊內,夏天生長著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苦草;冬天則長滿了金魚藻、狐尾藻等水生植物,占據了近半個湖面。近岸處,美人蕉、梭魚草、鳶尾、菖蒲等植物,依次排開,引得無數市民駐足觀賞。
幾年前,這里還是一湖臭水,蚊蟲蒼蠅撲面,市民避之不及。為凈化水體,常德市投資清除了淤泥,引種了水生植物。“水下還有許多‘寶貝’”,辛長明說,烏鱧、鰱鳙、湖螺、湖蚌,為改善水質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如今的常德,無論穿紫河、護城河,還是公園里的湖泊、小區里的水塘,只要有水的地方,都長滿了多種多樣的水生植物,水質也由劣Ⅴ類,變成了Ⅳ類Ⅲ類。
留住天上水,不費自來水
“年度累計降水量1472毫米、累計利用雨水量8159噸、年度外排雨水量2470噸。”在潤景園住宅小區門口,醒目的電子顯示屏上,實時播報著本年度雨水利用數據。
“夏天噴霧降溫、秋天種草澆花,用的都是雨水。”居民黃宣武說,連門口一年四季流淌著的“瀑布”也是雨水。
天源星城小區里,由水池、噴泉、小溪組成的一道景觀,占據了小區的中心地段。“用的都是天上水!”社區書記李芳介紹,不遠處的籃球場下藏有一個150立方米的大水池,專門用來收集雨水。
“小區綠化、保潔再也不用自來水了。”李芳說,“下一步,我們對雨水的使用將逐步擴大到家庭洗車、沖廁所等。”
匯集到河道的雨水,也有“文章”可做。隨著穿紫河提質,市政府購進10多艘水上巴士,供市民游覽觀光。河上的每座橋通過彩繪,賦予了不同文化主題;沿河建起了1500米長的仿古街道,引得不少市民來此欣賞水景、重拾鄉愁。
跟著“水上巴士”沿穿紫河航道前行,兩岸綠樹成蔭,棧道與河水相映成趣。“水讓整座城市都活了起來。”市民余偉感嘆“終于圓了倚水安居的夢。”
來源:人民網 中國水工業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