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配置就要遵循植物生長的自身規律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因地制宜、合理科學配置,使各類植物喜陽耐陰,喜濕耐旱,各重其所。喬木、灌木、地被、攀援、巖生、水生,以及常綠、落葉、草本等植物共生共存。簡而言之,就是人們常說的“師法自然”。
園林植物配置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各種植物相互之間的配置,考慮植物種類的選擇,樹叢的組合,平面和立面的構圖、色彩、季相以及園林意境;另一方面是園林植物與其他園林要素如山石、水體、建筑、園路等相互之間的配置。
園林植物而構成的基本空間類型
① 開敞空間--用小尺度植物形成大尺度空間。僅以低矮灌木及地被植物作為空間的限制因素。
② 半開敞空間--少量較大尺度植物形成適當空間。它的空間一面或多面受到較高植物的封閉,限制了視線的穿透。其方向性指向封閉較差的開敞面。
③ 覆蓋空間--高密度植物形成限定空間。利用具有濃密樹冠的遮蔭樹。構成頂部覆蓋而四周開敞的空間。利用覆蓋空間的高度,形成垂直尺度的強烈感覺。
④ 完全封閉空間--高密度植物形成封閉空間。此類空間的四周均被植物所封閉,具有極強的隱密性和隔離感,比如配電室、采光井等周圍被植物遮蔽,增加隱蔽性和安全性等。
園林植物配置原則
① 仿--仿生原則
根據植物習性和自然界植物群落形成的規律,仿照自然界植物群落的結構形式,經藝術提煉而就。師法自然,雖由人做,宛自天開。
② 多--植物多樣性原則
盡可能多地運用植物種類,達到生態多性要求。
③ 位--生態位原則
植物種植設計應充分考慮物種的生態位特征,合理選配植物種類,避免種間直接競爭,形成結構合理、功能健全、種群穩定的復層群落結構。
④ 景--景觀藝術性原則
植物配置不是綠色植物的堆積,也不是簡單的返樸歸真,而是審美基礎上的藝術配置,“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
⑤ 適--適地適樹原則
植物配置中盡可能多用鄉土樹種,保證效果的穩定性 。
園林植物配置種類選擇
植物具有生命,不同的園林植物具有不同的生態和形態特征。它們的干、葉、花、果的姿態、大小、形狀、質地、色彩和物候期各不相同;它們(主要指樹木)在幼年、壯年、老年以及一年四季的景觀也頗有差異。
園林常用觀葉植物:
園林常用觀花植物:
進行植物配置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長,充分發揮其觀賞特性。選擇園林植物要以鄉土樹種為主,以保證園林植物有正常的生長發育條件,并反映出各個地區的植物風格。同時也不能忽視優良品種的引種馴化工作。
園林常用觀賞果植物:
園林植物配置不僅要遵循科學性,而且要講究藝術性,力求科學合理的配置,創造出優美的景觀效果,使生態、經濟、社會三者效益并舉。同時要考慮使用者要求,結合環境心理學、環境行為學等多學科進行設計,滿足人活動、遮蔭、賞景和提高環境質量等的功能要求。
園林植物配置手法
1.
對比和襯托
在進行植物配置時,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態特征,運用高低、姿態、葉形葉色、花形花色的對比手法,表現一定的藝術構思,襯托出美的植物景觀,注意相互間的協調,不宜將形態姿色差異很大的樹種組合在一起。
2.
色彩和季相
植物的干、葉、花、果色彩十分豐富。可運用單色表現、多色配合、對比色處理以及色調和色度逐層過渡等不同的植物配置方式,實現園林景物色彩構圖。我們可以根據植物的季相變化,把不同花期的植物搭配種植,使得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產生不同的景觀,給人不同的感受。
3.
動勢和均衡
各種植物姿態不同,配置時要講求植物相互之間或植物與環境中其他要素之間的和諧協調;同時還要考慮植物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和季節的變化,不要因此產生不平衡的狀況。
路兩旁和狹長形地帶的植物配置,要注意縱向的立體輪廓線和空間變換,做到高低搭配,有起有伏,產生節奏韻律,避免布局呆板。
按照園林植物的生長規律和立地條件,采用不同的構圖形式,將它們相互配置在一個群落中,創造出和諧、穩定、美觀的園林景觀,以滿足人們欣賞和游憩等方面的需要。
4.
層次和背景
為克服景觀的單調,宜以喬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進行多層次的植物配置。
背景樹一般宜高于前景樹,栽植密度宜大,最好形成綠色屏障,色調宜深,或與前景有較大的色調和色度上的差異,以加強襯托效果。
5.
植物空間
園林中以植物為主體,經過藝術布局,組成適應園林功能要求和優美植物景觀的空間環境。
園林植物景觀不僅給人以環境舒適、心曠神怡的物境感受,還可使不同審美經驗的人產生不同審美心理,即意境。
園林植物與景物配置
1.
水景植物配置
園林中的各種水體如湖泊、河川、池泉、溪澗、港汊的植物配置,要符合水體生態環境要求,水景創造要注意堤和島劃分水面和增加景深的作用。濱水植物具有造景功能,并在城市濱水景觀綠帶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用不同的色彩點綴著濱水岸線及駁岸,使水面和水體變得生動活潑,加強了水體的美感。
水邊植物宜選用耐水喜濕、姿態優美、色澤鮮明的喬木和灌木,或構成主景,或同花草、湖石結合裝飾駁岸。要選用花木或色葉木以豐富水景。
在較大的水體旁種高大喬木時,要注意林冠線的起伏和透景線的開辟。在有景可映的水面,不宜栽植水生植物,以擴大空間感,將遠山、近樹、建筑物等組成一幅“水中畫”。
2.
路旁植物配置
路旁植物配置時,要注意創造不同的園路景觀,如山道、竹徑、花徑、野趣之路等。在自然式園路中,應打破一般行道樹的栽植格局,兩側不一定栽植同一樹種,但必須取得均衡效果。株行距應與路旁景物結合,留出透景線,為“步移景異”創造條件。
主路應以喬木為主,適當配置少量花灌木,形成特色的景觀,如銀杏路、合歡路等;較長的道路上,可以用多種植物進行配置,但主景要突出。
路口可種植色彩鮮明的孤植樹或樹叢,或作對景,或作標志,起導游作用。在次要園路或小路路面,可鑲嵌草皮,豐富園路景觀。規則式的園路,亦宜有二至三種喬木或灌木相間搭配,形成起伏節奏感。
3.
建筑物旁植物配置
植物配置時,首先要符合建筑物的性質和所要表現的主題。如在杭州“平湖秋月”碑亭旁,栽植一株樹冠如蓋的較大的秋色樹;“聞木樨香軒”旁,以桂花樹環繞等。其次,要使建筑物與周圍環境協調。
如建筑物體量過大,建筑形式呆板,或位置不當等,均可利用植物遮擋或彌補。再次,要加強建筑物的基礎種植,墻基種花草或灌木,使建筑物與地面之間有一個過渡空間,或起穩定基礎的作用。屋角點綴一株花木,可克服建筑物外形單調的感覺。
墻面可配植攀緣植物,雕像旁宜密植有適當高度的常綠樹作背景。坐椅旁宜種庇蔭的、有香味的花木等。利用園林植物表現時序景觀,必須對植物材料的生長規律和四季景觀表現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準確地再現自然的佳景。
4.
假山石旁植物配置
假山一般以表現石的形態、質地為主,不宜過多地配置植物。有時可在石旁配置一二株小喬木或灌木。在需要遮掩時,可種攀緣植物。半埋于地面的石塊旁,則常常以書帶草或低矮花卉相配。溪澗旁石塊,常植以各類水草,以助自然之趣。
在園林中,當山石與植物組織創造景觀時,要根據山石本身的特征和周邊的具體環境,精心選擇植物的種類、形態、高低大小以及不同植物之間的搭配形式,使山石和植物組織達到最自然、最美的景觀效果。
柔美豐盛的植物可以襯托山石之硬朗和氣勢;而山石之輔助點綴又可以讓植物顯得更加富有神韻,植物與山石相得益彰地配置更能營造出豐富多采、充滿靈韻的景觀。
文章來自新景觀設計,僅供學習和交流
來源:水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