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鼓鑼公園人工湖內設置的人工濕地,能夠對入湖雨水起到凈化作用。
玉荷里老舊小區改造后,新增了雨水花園等海綿體。
海綿城市中雨水循環示意圖。
華僑大學廈門校區建筑垂直綠化及具有濕地凈化功能的小型水景觀。
水景觀。
廈門市是全國第一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之一。從2015年開始,市委市政府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全面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推進生態文明的重要舉措,不僅在海滄馬鑾灣片區、翔安新城兩個試點區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還通過堅持規劃引領,完善標準規范,統籌新老城區建設,在全市域范圍全面推進海綿城市建設。如今,廈門的海綿城市建設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并形成了可借鑒、可推廣的“廈門經驗”。
那么,究竟什么是海綿城市?如何建設海綿城市?廈門海綿城市建設思路是什么,要實現什么樣的目標?各級各相關部門和單位要注意防止進入哪些誤區?近日,記者專訪了市市政園林局、市海綿辦的專家,系統地對海綿城市的理念進行了解讀。
建設目的
回歸自然
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擬自然對雨水的吸收儲存和蒸發
海綿城市建設就是要讓城市變得像海綿一樣,下大雨時,雨水能夠很好地下滲、滯留、存蓄,留下的雨水還能夠得到凈化處理,實現有效利用。在這樣的城市中,強降雨的破壞力被大大降低,水資源卻能得到有益的補充。
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總面積35.4平方公里,其中海滄馬鑾灣片區20平方公里,翔安新城15.4平方公里。截至去年12月底,試點片區已經完成39個海綿城市新建、改造項目,在建項目達到58個。建成海綿城市4.09平方公里,在建面積6.78平方公里。部分完工的項目已經經受了強降雨的考驗,發揮出“海綿體”的重要作用。
專家指出,在自然條件下,大部分的雨水由地面吸收并滲入地下,然后由地表和植物表面被蒸發,回到大氣中,多余的雨水從地表緩慢地匯集于溪流江河,排入湖泊海洋。而傳統的城市建設阻斷這種雨水的自然循環路線。水泥地面、柏油路面、“混凝土森林”,能夠吸收雨水的地面和水面急劇減少,雨水鉆不進地下,匯流的總量和速度比過去要大得多,內澇、積水的威脅便日益加重。這種變化還意味著更多原本清潔的雨水遭遇面源污染后,會化身“黑臭水體”。
海綿城市建設的目的就是“回歸自然”,用自然生態的,或者模仿自然生態的措施,使城市的排水能模擬自然對雨水的吸收、儲存、蒸發,使城市的排水系統遵循雨水循環規律。海綿城市建設能最大限度地恢復城市自然生態,達到人與自然的契合。海綿城市的總體目標是:“小雨不積水、大雨不內澇、水體不黑臭、熱島有緩解”。對于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廈門來說,過去城市里作為負擔和廢物的雨水,要能夠得到有效收集利用。
建設方針
滲 滯 蓄 凈 用 排
大大緩解積水成澇的問題
去年廈門雨水總量異常偏多,創下新的歷史紀錄,暴雨日數在史上也名列前茅。但是,老舊小區玉荷里的居民在雨季、臺風季卻很少像往年那樣受到頑固積水的困擾。運用海綿城市建設理念進行改造后,小區里新增了7個雨水花園,多了兩個透水磚鋪就的小廣場,小區綠化帶還都設置了植草溝。有了這些海綿設施后,落入小區的雨水先是下滲或蓄積,超出承載范圍的雨水才會被排入市政雨水管網。根據測算,玉荷里改造完成后,整體設計可以消化年雨水徑流量的70%,能夠吸納26.8毫米的降水,大大緩解積水成澇的問題。
專家介紹,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措施可以概括為六個字:滲、滯、蓄、凈、用、排。將雨水優先“滲”透,多余的徑流通過洼地或者透水帶等“滯”留在地表,再多出的徑流會引流至“蓄”水池,蓄水池的水可以通過“凈”化后使“用”,以上手段無法消減的雨水徑流最后被“排”放至市政雨水管網。
常見的海綿城市建設具體措施和設施有下凹式綠地、雨水花園這樣的生物滯留設施,還有透水鋪磚、綠色屋頂、雨水調蓄池、人工濕地、初期雨水棄流裝置、植草溝等。
建設關鍵
規劃引領 系統實施
因地制宜地選擇技術路線,進行系統性建設
雖然海綿城市概念針對的是城市的“水”問題,但由于水本身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海綿城市”的開發建設注定是一個立體的系統工程。所以,建設海綿城市,必須堅持規劃引領,對不同的區域因地制宜明確建設思路。為此,廈門首先在規劃領域進行了一系列頂層設計。
專家介紹,去年我市出臺《廈門市海綿城市專項規劃》,提出了三“不”四“有”的海綿城市建設目標,也就是“水質不超標、城鎮不受淹、河道不斷流”,“綠色自然有彈性、生態和諧有特色、適游宜居有文化,管理有序有章法”。
由于人口密度偏高,已建區出現環境品質下降,城市內澇、水體黑臭現象嚴重的情況。對此,《專項規劃》提出,今后,已建區的海綿城市建設將以問題為導向,重點解決合流制溢流污染、積水點和生態環境提升等內容。
對于新建區,《專項規劃》指出,應以目標為導向,優先保護自然生態本底,合理控制開發強度。在保護現狀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城市自然水體,充分結合場地地貌、現狀水系的前提下,嚴格執行海綿城市建設要求。
建設區外的區域,《專項規劃》要求,打造成為巨大的綠色“海綿體”,通過山區植被的復建,提高綠化率、植被覆蓋率。
如今,在翔安洋唐保障房片區——國家海綿城市建設樣板工程之一,雨水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合循環系統:上游保障房小區里的雨水,經過雨水花園、植草溝等海綿設施的滲透、滯留、凈化后,進入中游的旱溪公園;在公園里雨水繼續滯留、下滲、凈化的過程,然后流入下游的鼓鑼公園;鼓鑼公園內不僅配套了下凹式綠地、透水園路等各種海綿設施,還有兩個人工湖作為“大海綿體”,對雨水起到重要的調蓄作用;最下游還建成了一座每天6000噸處理規模的中水處理站,負責收集、處理整個片區產生的生活污水,經過處理后的中水通過泵站,可以澆灌綠化帶和進行生態補水,實現水體循環。
“如果只是零敲碎打、不成系統地建一些海綿體,那么不僅不能有效發揮海綿作用,還可能會在城市里形成新的環境問題”。專家指出,海綿城市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工程,它要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系和地下水,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系統的各個環節。因此,海綿城市建設必須在調查城市自然基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選擇技術路線,進行系統性建設。
建設基礎
完善標準 創新機制
出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規范標準
“海綿城市建設初期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標準和規范的空白”,海滄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廖凡主抓馬鑾灣片區的試點以及全區的海綿城市建設推進工作,他坦言,原有的政務審批體系中,沒有海綿城市建設的內容,這使得他們在最初開展工作時有種“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立項要怎么批?預算要怎么編?“海綿體”設計的標準和規范是什么?……這些問題統統沒有答案。
市委市政府創新機制,成立了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統籌部署全市海綿城市建設推進工作。廈門還成立市海綿城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作為全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指導、指標審核單位——同時也承擔著對內培養本地規劃設計力量,對外引智引才學習借鑒先進技術的職責。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規范標準出臺,為海綿城市試點工作保駕護航。試點工作開展以來,廈門陸續頒布試行《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暫行辦法》、《廈門市海綿城市設計規范》,完成了《廈門市海綿城市建設技術-低影響開發雨水控制與利用設計標準圖集》、《廈門市海綿城市施工與質量驗收標準》等編制工作。
通過引入社會資本,廈門創新市政公用設施投融資機制,打造多元化、可持續的資金保障能力,也為海綿城市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市出臺《廈門市關于海綿城市建設領域推進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指導意見》,讓具備技術實力的企業集團或聯合體,采用總承包方式承接海綿城市建設項目,政府可通過競爭性磋商等市場機制選擇最佳的社會資本作為合作對象。目前,位于翔安南部新城的港汊景觀水系流域和位于海滄馬鑾灣的樂活島,已經采取PPP的模式進行海綿城市建設。市市政園林局的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通過PPP模式還可以引入專業技術和人才,更好地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與運營管理。
鏈接
厘清誤區
在建設過程中,市海綿辦的工作人員發現,一些技術人員甚至部門負責人對海綿城市建設仍存在錯誤的認識和片面的理解,影響到工作的開展。
●誤區一:認為“海綿城市”是一項顛覆性的工程,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城市洪澇問題。
專家指出,“海綿城市”不是利用綠色措施來取代傳統的排水系統,而是對傳統排水系統的一種減負和補充。雨水優先通過綠色系統進行消納控制,過量雨水才進入傳統雨水管網系統進行排放。
●誤區二:認為“海綿城市”建設很簡單,不外乎是鋪鋪透水磚,挖挖植草溝,營造些下沉式綠地。
正確理解應該是,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要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系和地下水的系統性,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系統的各個環節。
●誤區三:認為建設海綿城市要增加很多投資。
專家指出,海綿城市建設本身并不是獨立的一批工程,而是將“海綿”理念融入傳統道路廣場、建筑小區、公園綠地、河湖水系的設計當中,是設計理念的革新,不一定會增加工程建設費用。當然,對于已建成項目的海綿化改造需要增投部分資金,但改造在提高水安全、水環境等水系統功能的同時,還能實現老舊設施改善及景觀效果提升。
近期重點建設區域
到2020年,廈門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海綿城市要求,到2030年,廈門城市建成區80%以上的面積達到將70%的降雨就地消納和利用的海綿城市要求。我市已在全市域范圍劃定了19個近期重點建設區域。
●兩岸金融中心服務區(思明區部分、湖里區部分)
●筼筜湖片區
●五緣灣片區
●郵輪母港城
●馬鑾灣新城片區
●新陽、新市區、吳冠片區
●園博苑片區
●大學城片區
●廈門北站片區
●軟件園三期
●同安新城美峰生態組團
●廈門現代服務業基地(丙洲片區)
●西柯片區
●西爐片區
●翔安文教區
●兩岸新興產業和現代業服務合作示范區
●翔安南部片區
●翔安空港新城片區
●廈門大學翔安校區
來源:廈門日報 中國水工業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