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土地整治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已獲國務院批復同意,并由國土部和發改委發布實施。
在國土部今天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法制日報》記者獲悉,國家將投入1.7萬億資金來實施這一規劃,同時,城鄉散亂、閑置、低效建設用地以及廢棄、退化、污染、損毀的土地等都已納入規劃整治的范圍。
“十三五”耕地面積或減7000萬畝
《規劃》對于“十三五”期間的土地形勢進行了分析。《規劃》透露,“十三五”期間因生態退耕、農業結構調整、建設占用等預計耕地面積將減少7000多萬畝。而我國耕地后備資源總面積約有8000萬畝,其中,集中連片的耕地后備資源僅2800多萬畝,中低等耕地比例達70%,有灌溉條件的耕地只占51.5%。《規劃》稱,耕地數量質量現狀與推進農業現代化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
同時,到2020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將達到45%左右,每年將有1600多萬人進城落戶,再加上需要提供建設用地保障等,《規劃》透露,預計“十三五”期間全國新增建設用地需求達到3200多萬畝。
“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筑牢生態安全屏障,需要劃定農業空間和生態保護紅線,土地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凸顯,傳統粗放利用土地資源的方式不可持續。”《規劃》指出,適應新型城鎮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新特點,亟需加大盤活存量建設用地,節約集約用地,以較少的土地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農村人均居民點用地317平方米
據了解,當前我國農村居民點布局散、亂、空現象比較普遍,農田細碎化比較嚴重,全國農村居民點270萬個,占地面積為2.87億畝,農村人口人均居民點用地達到317平方米,農村地區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設施和基礎設施十分薄弱。
為此,《規劃》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必須適應新農村建設要求,大力推進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著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和農村人居環境,促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
《規劃》認為,我國自然生態系統脆弱,土地退化和污染嚴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面臨巨大壓力。其中,全國水土流失面積和荒漠化土地面積約占陸地國土面積31%和30%,耕地退化面積占耕地總量40%以上,據研究,每年因自然災害和生產建設活動損毀土地約400萬畝。
《規劃》提出的這些問題實際上都是進行土地整治的原因,除此之外,法制建設滯后也是一個原因。據國土部介紹,目前,我國土地整治法律法規建設總體滯后于發展需要,影響了土地整治事業健康發展。因此,《規劃》要求,加快推進土地整治法制化建設,盡快推動制定土地整治條例等法律法規,建立完善土地整治規章制度,保障土地整治工作依法依規開展。
歷史遺留損毀土地復墾率達45%
據國土部規劃司司長莊少勤在今天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規劃》確定了土地整治的目標任務。其中包括加快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據他介紹,在“十二五”建成4億畝高標準農田的基礎上,“十三五”時期全國共同確保建成4億畝、力爭建成6億畝高標準農田,其中通過土地整治建成2.3至3.1億畝,經整治的基本農田質量平均提高1個等級。
《規劃》對耕地質量也提出要求。莊少勤說,《規劃》要求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開展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努力補充優質耕地。莊少勤透露,到2020年,通過土地整治補充耕地2000萬畝;通過農用地整理改造中低等耕地2億畝左右。
落實最嚴格的節約用地制度,積極穩妥推進城鄉建設用地整理,是《規劃》提出的任務之一。莊少勤說,按照《規劃》要求,將有序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優化城鄉土地利用布局與結構,提高用地質量和效益,整理農村建設用地600萬畝,更新改造600萬畝城鎮低效用地,促進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建設用地使用面積降低20%。同時,還要對生產建設活動新損毀土地全面復墾,自然災害損毀土地及時復墾,歷史遺留損毀土地復墾的復墾率達到45%以上,努力做到“快還舊賬、不欠新賬”。
莊少勤告訴記者,《規劃》支持當地運用增減掛鉤政策推動扶貧開發和易地扶貧搬遷等工作,適當擴大增減掛鉤節余指標使用范圍,充分顯化土地增值收益,促進貧困地區脫貧致富。
據介紹,《規劃》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全國劃分為9個土地整治區;依據土地利用現狀、土地整治潛力等,劃定11個農用地整理重點區域、12個土地復墾重點區域和9個土地開發重點區域;提出了10項土地整治重大工程。
莊少勤表示,國土部將會同有關部門指導和督促各地加快編制實施地方各級土地整治規劃,逐級分解《規劃》確定的各項土地整治目標任務,并做出年度項目安排。同時,進一步健全監管體系,完善信息化監管平臺,實行規劃實施定期評估、年度稽查和重點督察等制度,確保土地整治工作規范有序開展。
來源:法制日報 土壤地下水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