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上海不斷嘗試土壤環境修復,形成了一系列技術方法和管理思路。但是這種先污染再治理修復的模式比較被動、成本較高,于是,上海先后對工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進行了全生命周期管理實踐。
根據幾年的實踐經驗,上海市環保局、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日前聯合頒布《上海市經營性用地和工業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環境保護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確認并推行全生命周期保護土壤環境模式。
《辦法》規定,上海市對于經營性用地和工業用地以“全生命周期管理,按階段監管落實”為原則,在土地儲備、出讓、收回、續期前等階段,要求土地使用權人(含土地儲備機構)組織完成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并向環保部門申請,經認定存在污染并且需要治理修復的,土地使用權人應承擔土壤環境修復的責任及相應費用,使之達到環保要求。
上海較早開展了污染場地修復工作,目前已經完成幾十項污染場地修復治理項目。圖為上海某污染場地修復后兩個月的狀況,后來用于世博園建設。
以合同管理確保全生命周期管理
實現工業用地、經營性用地利用管理系統化、精細化和動態化
通過幾年的治理土壤污染實踐,上海土壤環境修復專家認識到,現有的先污染再治理修復的模式屬于被動模式,不僅成本高,還難以將被污染的土壤修復如初。于是,專家提出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模式。上海市相關政府部門采納了這一建議,從2014年起僅對工業用地嘗試施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上海市規劃國土資源局要求,將新增供應的工業用地產業項目類、工業用地標準廠房類、研發總部產業項目類、研發總部通用類均納入全生命周期管理。將項目建設投入、產出、節能、環保、就業等要素納入合同管理,以實現土地利用管理系統化、精細化、動態化,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比如,要求“土地受讓人按開工、竣工、投產等時間決定繳納履約保證金”。業內人士分析認為,此項規定可以更好地督促受讓人盡早開發建設,促進項目投產落地,提高土地資源利用效率。
值得關注的是,在嘗試對工業用地進行全生命周期管理時,上海提出了“誰污染、誰付費”原則,要求工業用地使用權轉讓、收回之前和定期評估階段,須進行土壤地下水及地質環境質量檢測,造成環境污染的要負責修復。
在對工業用地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一年后,上海市發布《關于加強本市經營性用地出讓管理的若干規定(試行)》,明確商業、辦公、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也實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將項目建設、功能實現、運營管理、節能環保等經濟、社會、環境各要素納入合同管理,實現經營性土地利用管理系統化、精細化、動態化。至此,上海市土壤環境全生命周期管理又邁出了一大步。
全覆蓋、全要素、全過程管理
實施全過程動態評估和監管,提高土地利用質量和效益
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環境歷經3年探索,日前新《辦法》出臺后,上海在一些重點工業區域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正式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上海環保、規土兩個部門齊抓共管,真正實現了工業用地和經營性用地全覆蓋、全要素、全過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其意義重大。”行業專家表示。
據上海市規土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環境,是以提高土地利用質量和效益為目的,以土地出讓合同為平臺,對項目在用地期限內的利用狀況,實施全過程動態評估和監管。
上海市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市環保局負責制定和完善全生命周期管理土壤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和標準規范,加強場地環境評審專家庫建設,以及土壤環境調查評估、治理修復等從業單位管理。
此外,《辦法》還要求環保部門應加強土壤環境日常巡查,強化工業企業環境監管,防止土壤污染。對于土地儲備、出讓、收回、續期等環節的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和治理修復工作成果,可以作為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的評價依據之一。
“目前,上海對土地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有利于從源頭治理土壤環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使各類企業重視土地資源環境保護和利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上海市規土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土壤環境監測網絡初步建成
形成統一監測、統一規范標準、統一信息共享平臺、統一實施政策體系
“土地使用是一個動態的過程,要想在全生命周期管理中,清晰地掌握土地使用以及土壤環境的狀況,需要有一個動態監測網絡,實時抓取相關數據。”上海市土壤修復專家指出。
記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土壤環境監測網絡現已初步形成,并在逐步完善之中。整個上海被劃分為近7000個面積1平方公里的網格,每個網格內都設有1個監測點,定期監測土壤環境質量。
其中,土壤污染防治成為生態環境監測的重點。目前,上海市土壤環境監測網已覆蓋全市各種土地類型。監測指標主要包括54項無機指標,并計劃增加多環芳烴、有機氯農藥等有機指標,并按4年一次的頻率,實施覆蓋全市的監測工作。
上海市規土局有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與上海市環保局、市農委等部門密切合作,整合健全全市土壤、地下水環境監測網,形成全市“統一監測網絡、統一規范標準、統一信息共享平臺、統一實施政策體系”。
據上海地質調查研究院有關負責人介紹,覆蓋上海全市范圍的地下水環境監測網也計劃于2018年建成,以對淺層地下水質狀況進行長期監控。
來源:中國環境報 土壤地下水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