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南方慘遭暴雨侵襲,雨下得可以說是“曠日持久”。橘子洲被洪水穿洲,湖南有超400萬人受災。
看一個個小區排水系統都成了擺設,房子一下雨就淹水。到底是哪些因素導致這些樓盤一下雨就看海?
一、城市規劃面-泄洪區被改造城高密度社區
原湘江泄洪區內所開發的樓盤首當其沖,湘江的一條小支流——靳江河,河水倒灌長沙主城區,附近的白菜湖堤垸泵站被淹沒,多個樓盤如江山帝景、中海國際、邦盛水岸御園、汀湘十里等水位急速走高。
靳江河西岸的樓盤被灌滿了水
江山帝景小區部分車庫的積水居然高過入口的頂部。
汀湘十里業主表示:房子在水中浸泡這么多天,家具、電器等將基本報廢,房屋本身也受到極大損害,收藏的名畫也泡沒了。
受災嚴重的汀湘十里小區,該小區已在水中浸泡六天六夜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災害與環境研究中心總工劉樹坤指出,湖南很多居住區原本都是泄洪區,地勢較低,一旦來了大水,就會出現“城市看海”的情況。
湖南大學建筑學院助理教授向輝也認為,內澇的原因,主要是規劃時沒有給地表徑流留下足夠空間。他說,類似洋湖垸這樣的自然保護區,盡可能不要搞人工建設,就算要建,也要控制強度和密度。現在很多樓盤都是高密度社區,聚集了大量的人,地下全是車庫,水都沒有下滲的通道。
江山帝景的多位業主至今心有余悸,在考慮出售房子,不過也擔心因為洪災“房價可能下跌”。
武漢的小區業主也有這種狀況,新買的房子在一樓,因為受暴雨影響進水,之前總售價170萬,目前降到了138萬。足足少了32萬。而其它淹水小區的房源也普遍降價每平方1000元左右。不僅業主心慌慌,像1樓被水浸泡過多日的房屋,二手房買家擔心安全隱患也拒絕購買。
二、市政排澇系統老舊,雨水管道設計標準過低
當降雨量遠遠超過了小區所處地理區域的排水極限,只要雨量稍大,就會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積水。
南京河西地區坐擁南京地價最高的樓盤。但是暴雨一來,地價4萬5的地王,秒變水庫。
花商品房的價錢,卻享受“海景房”的體驗。南京奧體多條道路被淹,豪宅、江景房全部秒變海景房。
標桿項目仁恒江灣城也不能幸免。
三、大部分居住小區自身排澇基礎硬件設施不到位
除了個別新建小區外,大部分的居住小區都沒有經歷過海綿化改造,普遍存在地面滲水率低,排水管道塌陷,排水管線老舊甚至斷裂,導致雨水不僅沒有存蓄能力,反而會有回流現象。
2012年,北京發生7·21暴雨,北京市房山區多個知名樓盤暴雨中淪陷。房山長陽碧桂園小區一夜之間被水淹沒,啞巴河決堤,水沖入小區,地面上的車都被浸泡在水中,最慘的是整個地庫被淹沒,導致整個小區停水停電四天。水不抽干,電力、水都無法恢復,小區現在大多數人都外出避難。一場暴雨,把長陽半島的各種問題都“淋”了出來:樓體破碎、地面塌陷。
圖片來源:騰訊房產
據一位業主介紹,事故發生后,小區地下車庫整個被水淹沒,水位和地面一樣平,物業卻只用一個水泵在象征性的抽水,幾萬立方的水估計最少要半個月才能抽干,到時,車庫的汽車估計也泡爛了…
地庫口抽水機不停運作,來源:天涯社區
看來,“一下雨就看海”真的成了普通居民的一塊心病,這也是為什么全國30個海綿城市試點城市,其中海綿型居住小區改造工程占據半壁江山之勢的原因。
居住小區“海綿”改造特點——因地制宜
大部分新建居住小區和既有居住小區改造過程中,都是以提高居住小區的雨水滯蓄和調節能力為主,在規劃、設計環節綜合考慮地區排水防澇需求、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改善需求、雨水綜合利用需求,并以雨水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作為小區規劃的控制指標。
老城區改造則以問題為導向,避免對老城區要避免盲目地全面翻挖,從實際情況出發,以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結合城鎮棚戶區和城鄉危房改造、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等工作同步推進。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些典型的改造案例:
典型改造案例一:江二社區舊城改造
江二社區改造范圍1.9公頃,是建于1980年代的老舊小區,建筑年代久遠,公共設施老化,以老年人為主要居住人員。小區最近一次規模改造是在10年前。
江二社區的海綿改造和老小區設施改造結合,改造范圍包括8棟6層住宅樓宇和一棟1層自行車庫,主要解決以下問題:解決積水點內澇問題;解決停車損混亂問題;解決環臟亂問題;解決老舊問題。
改造目標:江二社區位于鎮江市海綿試點區的東區;泵站匯水分區內,其改造控制目標結合,該片區的總體目標確定。江二社區的控制目標包括以下3條:
1.達到年徑流總量控制率92%,對應設計降雨量62.6mm。
2.面源污染削減率(以TSS計)達到90%以上。
3.有效抵御30年一遇強降雨,滿足內澇防治要求。
海綿措施:
根據不同的下墊面及功能需求,江二社區采用了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生態滯留草溝,調蓄水池等。
建筑南北兩側均設置污水管,滿足居民實際使用需求。取消宅前雨水管,雨水進入由雨水花園,小區中間主要車行道重新布置雨水管,接收兩側溢流井出流的雨水排放至市政道路下的雨水干管。
將小區宅間綠地全部改造為雨水花園,屋頂及路面雨水引導進入雨水花園進行下滲、調蓄、凈化處理后再排入市政管網。
透水鋪裝設計將雨水通過結構透水的鋪裝進行大量的下滲,宅間透水鋪裝的碎石結構層與旁邊的雨水花園與碎石結構層相通,以增強整體調蓄容量。
雨水通過透水磚滲入停車場碎石結構層中,同時通過非透水鋪裝和透水鋪裝地表層流入停車場兩側的生態草溝,通過下滲凈化流入草溝下面的儲水模塊中。儲水模塊內存儲清潔的雨水進行植物灌溉之用。
典型改造案例二:嘉興煙湖苑小區海綿城市改造工程
嘉興建設海綿城市方案中有十大重點工程,這十大重點工程中,南湖區涉及到多數,煙雨小區又是唯一一個小區改造項目。
煙雨小區海綿城市改造工程總面積達15萬多平方米,其中,煙雨苑(含毛紡5村)41407平方米,煙波苑56187平方米,煙湖苑53718平方米,是南湖區改造單體小區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改造范圍東臨海鹽塘,南至中環南路,西至海鹽塘路,北到煙雨路。
改造前的煙雨小區:路面坑坑洼洼,一下雨就積水。
作為上世紀90年代建造的老小區,該小區規模較大,設施及物業完整且綠地面積較多,海綿城市建設措施的運用方式可以多樣,因此將作為重點工程主要解決老舊小區雨水收集及利用問題,為今后的海綿城市建設提供借鑒。
煙雨小區的低影響雨水系統改造,除了建設雨水花園,宅前屋后的道路都將采用透水混凝土鋪裝。
小區內的綠化進行提升并規劃集雨型綠地。
路面改造主要是鋪設透水路面,小區里下小雨不會積水,大家出門也不會濕鞋了。
停車場原來的硬化地面消失了,全部被換成透水、綠化性能好的高承載植草地坪鋪裝。兩側綠化帶的路牙也從封閉式改為鏤空式,周圍路面為透水混凝土。水潑在地面上,數秒鐘便通過透水混凝土,滲透至地下補充。
總結
居住小區海綿化改造需要以LID技術體系為指導,以為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為突破口,結合綠色建筑中雨水管理技術,才能充分發揮場地景觀生態功能,打造功能復用的小區開放空間。小區的改造特點我們歸結為以下幾點:
▲重新布設雨水立管,避免居民污水進入雨水管道;
▲將小區內部綠地改造為雨水花園,屋頂及路面雨水進入雨水花園下滲、調蓄、凈化處理后再排入市政管網;
▲部分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及停車場改造為透水鋪裝;
▲局部點設置雨水罐收納屋頂雨水。包括透水鋪裝、生態草溝、雨水罐等在內的不同形式的低影響開發設施被運用到其中。
來源: 海綿城市網 海綿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