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6月25日電(記者 倪元錦 王若遙)2015年是聯合國的“國際土壤年”,6月25日是中國的“全國土地日”。正如藍天不能霧霾如蓋,大地亦不能厚土載污。
上世紀80年代始,廣東省清遠市龍塘鎮因從事廢舊金屬拆解,致土壤中銅、鉛等重金屬超標數十倍。2012年,清遠市政府啟動整治土壤重金屬超標,受其委托,2014年,環保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在龍塘鎮開辟3處“耕地污染修復試驗田”,探尋土壤治理對策。
“相對于污染場地與礦山,耕地土壤的修復因為要盡可能地恢復其種植的功能,技術難度較高。”華南所高級工程師方曉航博士說,位于民平村的試驗田屬“輕度污染的耕地”,在特殊“土壤改良劑”作用下,種植經篩選的“低吸收水稻”,幾十畝稻田產出符合安全標準。
與換土、翻耕等工程大、耗資多的物理方法相比,“改良劑”是在耕地中添加化學藥劑,有效穩定重金屬,并通過化學反應使其轉變為不易被植物吸收的形態,以減少重金屬積累。
而對于定安村“重度污染的耕地”,修復試驗田采用“植物提取”技術,種植“東南景天”等超富集植物,通過其對重金屬“富集”凈化污染土地。
截至2014年11月,通過運用種植水稻、蓖麻、玉米等一般植物和東南景天、麻瘋樹、籽粒莧等超富集植物的方式,清遠市龍塘鎮已完成共計60畝重金屬污染農田的修復示范工程,使土壤中鎘、銅含量下降了10%以上。
中國土壤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勝達說,相對于已有商業化操作的“場地污染修復”,“農地污染修復”尚以調查和開發技術為主,未進入規模化修復階段,此類科研院所的修復示范項目,意義重大。
2014年4月17日,環保部、國土資源部發布《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達16.1%,其中,耕地的點位超標率為19.4%。
輕工業環境保護研究所總工程師宋云接受采訪稱,國家“十二五”期間在土壤修復技術上下了很大力量,“863計劃”也有相關科研項目,目前中國的土壤修復技術,總體上正逐漸趨于成熟,但農田修復盡管攻關多年,業內卻未形成公認的成熟技術,許多試點處于探索階段,修復費用高,有效性也待考察。
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所長王樹義說,中國土壤修復的最大瓶頸,在于技術,但更在于法律和相關制度的長期缺失。土壤修復的責任主體是誰,修復的程序、方法、技術、標準、工程驗收、資金來源等等,都亟待法律做出規定。
上海污染場地修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張益說,根據《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中央財政計劃撥款300億元用于污染土壤修復,按常理可帶動近千億地方配套資金投入,但目前責任主體、商業模式等并不明朗,導致一些地方政府對資金投入的積極性低,企業也多持觀望,市場釋放時機尚未成熟。
據統計,目前中國土壤修復產業產值僅為環保產業產值的1%左右,這一數值遠低于發達國家30%左右的水平,且與大氣污染、水污染治理相比,中國的土壤污染治理僅積跬步。
張益說,目前中國土壤污染修復試點,主要集中在具備較大商業價值的城市地塊,或能找到較明確責任主體的工業污染場地,以及部分可能嚴重影響食物安全的農村污染耕地。
“2013年實際投放市場的土壤污染修復試點規模僅50億左右,2014年也只有150億左右,與市場預期的規模存在很大差距。”他說。
專家指出,中國污染土壤修復工作起步較晚,尚未形成良性的產業鏈條,從事土壤污染修復需要較大的資金投入和專業的技術設備,該領域是需要多學科協同的復雜系統工程,對企業而言,土壤污染修復領域的資金壁壘和技術壁壘相對較高。
中國環境科學院土壤污染與控制研究室主任谷慶寶表示,建議國家支持研發和運用土壤修復創新技術,同時分別建立“以保護人體健康”為目標的城市污染場地土壤修復效果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