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環境修復網
作者簡介 錢致慶,杜邦公司院士,1975年開始從事污染場地調查修復工作,擁有40年專業工作經驗。1981年加入美國杜邦公司工程部,1991年領導污染場地修復技術研發工作并負責亞太地區環境技術工作,長期致力于促進我國大陸地區土壤地下水修復事業的發展。
本文根據錢致慶院士在第四期中國環境修復青年專家研討會上的講話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調查無論怎樣復雜,都是比修復便宜的。杜邦公司有一個提法:“預防1塊錢、調查100塊錢、修復10000塊錢”。所以希望業主通過優質的調查工作摸清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分布等情況,以便把修復資金用在刀刃上,避免浪費。做好調查評估,就能很好地選擇修復策略和技術,修復的實施其實是相對簡單的工作。
場地概念模型不是僵化的,是需要在調查過程中根據新資料、新發現不斷去修改完善的。依據不符合場地實際情況的場地概念模型做修復,好比盲人摸象。
我國發展太快,開發需求很緊迫,場地修復極少能像國外那樣用數年甚至十數年做完的。國外面積大、情況比較復雜的場地,兩三年能做完調查已經很好了。杜邦公司是全美國第二的場地污染大戶(第一是政府部門,因為有各類核試驗場地),建過1000多個工廠,現在運行的有300多個,有一個污染場地,從1973年開始修復,迄今尚未完成,就是因為場地情況很復雜。同一個場地修復時間可長可短,但花費截然不同。好的修復工程師需要同時考慮技術和經濟因素。
美國不同州之間的環境管理機構有定期交流機制,產官學研之間也有。1970年代美國各界對污染場地的認識還很淺薄的時候,這些交流研討有力增進了相互認識和理解,促成了共識與合作。與會青年專家是我國第一批接受完整環境學科教育的人,5-10年后無論在政府、學界還是產業界都將擔負重要責任,及早開始互相交流很有意義。
美國第一個地下水模型做了18年,長達800頁,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知識和經驗在不斷積累,認識也在不斷調整,所以模型不斷改進。模型是很有用的,雖然它不一定能給出十分準確的結果,但是能給出大致范圍,幫助判斷,而且能大大提高計算的效率。需要強調,使用模型要審慎地考慮所選模型的適用性和使用方法。模型是對真實的模擬,但是它無法包含所有的真實,復雜的模型有幾十個參數,每個參數的輸入都需要由人完成,不同的參數輸入進去,結果相差幾倍是很常見的。所以風險評估軟件只是一個好用的工具,評估師的經驗和判斷才是核心。
在美國修復歷史上,復雜污染場地高昂的修復費用和嚴格的環境法規讓許多污染責任者破產,開發商對部分污染場地望而卻步,導致棕地出現,(棕地brownfield一詞指被利用過但目前處于廢棄狀態的土地,我國學界和社會有時誤將其與污染場地等同)土地價值無法發揮,導致就業、稅收、社區福利等受損,是美國嚴格的環境法規下產生的一個社會問題。為解決修復難度過大、費用過高以及棕地等問題,結合土地利用方式、健康風險等因素的風險評估應運而生。控制風險而非消滅污染的修復方式降低了修復費用,使土地恢復了價值和生機。我國環境面臨的形勢怎樣,法制建設情況和社會意識處在什么階段,美國的棕地問題會不會在我國出現,需要思考。
污染場地情況復雜。實驗室里成功的技術不等于在現場也能成功;同樣的污染物、同樣的修復技術在一個場地成功,換一個場地就可能完全不管用。因此,希望污染場地試點示范側重于管理層面,產官學研多方參與,各自發揮自己的長處。在技術上,希望大家分享自己的案例經驗,如果能建成一個可以免費調閱的資料庫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