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位置:清華大學勝因院(二校門以南,照瀾院以西)
項目規模:9640m2(含建筑屋頂面積1324m2,外部空間面積8316m2)
研究階段:2010.3~2010.6
設計階段:2010.6~2010.9
施工階段:2012.4~2012.8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清華大學校園就是能達到這種境界的地方,如果你再去偏安校園深處的勝因院轉一轉,也許更有體會。書香門第、紅磚綠影。坐在樹蔭下,想象一下學界大師們來來往往的身影,自己也跟著徜徉書海、心思幽遠起來。
回望勝因院
■爛漫
1946年的勝因院定是個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大師們云集于此,結廬相伴;建筑和庭院相互映襯、綠樹成蔭——這里的某棵國槐或許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親手栽下?房下的某叢野花是不是金老或者費老的杰作?細想之下不禁肅然起敬。
勝因院位于清華大學大禮堂傳統中軸線南段西側,始建于1946年,是清華大學近代教師住宅群之一,先后共建成54座住宅,以質樸、親切和富含生活氣息為特色,是中國近代住宅的重要實例。其得名,一因抗戰時期西南聯大曾租用昆明“勝因寺”房屋為校舍,又因建于抗戰勝利之后,因此具雙重紀念意義。勝因院由中國近代著名建筑事務所基泰工程司設計,具體由建筑師張镈負責。清華大學建筑系教授林徽因也曾親筆指導住宅設計。曾有多位清華大學知名教授在勝因院居住過,包括金岳霖、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婦、張維和陸士嘉夫婦、費孝通、鄧以蟄、施嘉煬、李丕濟、馬約翰、劉仙洲、湯佩松、吳景超、陶葆楷、李廣田、美籍教授溫德(RobertWinter)等。
■零落
60多年過去了,大師們早已遠去,帶走的可不止幾片云彩。
校園變遷使得勝因院局部低洼,加之缺乏市政排水設施,下雨就成了這里最大的敵人。為了防止外面的積水倒灌入室,居民在一層大門的門檻外用水泥砌筑高達40公分的攔水壩;若趕上連續幾天下雨,出入都成困難。除了內澇,建筑損壞、私搭亂建、院落空間消失、植物良莠不齊等頑癥同樣蠶食著勝因院的軀體。
再造勝因院
從接到任務到方案確定,整個設計研究過程長達半年(另外還有充足的現場調整的時間和空間),對于一個不足1公頃的項目來說,設計者和委托者都是幸運的。
回顧項目整個過程,成功之處在于始終明確地抓住了核心目標——用雨洪管理(現在稱為“海綿城市”)設計理念和方法緩解內澇問題。其他一切景觀設計內容(公共空間、教育、紀念)都圍繞這個主題,以“配角”身份鋪展。正是這種理性、含蓄的設計觀,使得完成后的景觀總是以若隱若現的姿態配合著建筑主體出現。事實證明這種“退居二線”的設計方式在勝因院的特殊地位和風貌下是正確的。

勝因院總平面圖
■過程
<1>雨洪管理部分的設計研究步驟:
1. 場地豎向、徑流分析與匯水分區劃分。
通過分析確定25、26、29、30號建筑被劃入同一匯水分區,應當采取有力的雨洪管理措施以緩解場地積澇問題。其他匯水分區根據徑流規模采取相應雨洪管理措施。
2. 土壤滲透系數的測定。
研究團隊在2012年3月25日上下午各進行了一次現場測試,每次約2.5h,在需要布置雨洪調蓄設施的匯水分區的2處典型地點,獲得2組土壤滲透系數數據,第一組為2.19×10-5,第二組為3.09×10-6。數據顯示,場地土壤基本滿足設計雨水入滲系統的滲透要求,但滲透性不高,需換土來提高土壤滲透性能,且換后的入滲層厚度應能保證蓄滲設計日雨量。
3. 雨洪管理措施的選擇、計算與設計。
確定勝因院雨水花園的設計目標定為調蓄1~2年一遇24h暴雨(日暴雨)。據有關資料,北京市1年一遇日暴雨雨量45mm,2年一遇70mm。基于此規模,勝因院總體設計6處雨水花園。在最低洼的25、26、29、30號樓所在匯水分區內設較大規模雨水花園,按2年一遇暴雨設計,過量雨水外排。其他庭院根據徑流總量分別設置一定規模雨水花園。據2012年7月—2013年10月的多次觀測,其調蓄能力都達到了預期設計目標。
*詳細分析與計算請參考《中國園林》2014年第一期,景觀水文與歷史場所的融合——清華大學勝因院景觀環境改造設計,TheMerging of Landscape Hydrology with HistoricalSite—Reconstruction Design of Shengyinyuan, TsinghuaUniversity

豎向分析雨水花園定位
綜合上述分析研究過程,最終確定了雨水花園的容量、功能和位置。此時需要根據場地實際的空間尺度,在考慮雨水花園下凹的安全性和舒適度(一般邊緣高差不超過500mm,最深處不超過700mm)的基礎上,設計出合適的長寬比和形狀,也可適當調整位置,將雨水花園置于視覺焦點處,突出其景觀價值。
空間及場地環境分析
翻閱歷史資料和參照場地現狀可以看出,歷史上的勝因院存在一條主要的核心軸線空間,可以向北通達清華二校門前的主路。經歲月變遷,消失的一部分勝因院被新建的住宅單元樓和教授公寓代替,中軸空間被一幢單元樓攔腰截斷,形成現狀的情形(下圖左一)。
我們的做法是復興主軸空間,通過設置:入口——軸線中心(浮雕廣場)——軸線端點(下沉花園),形成三段空間序列,使原始單一的線性空間轉換為可停留使用并具有景深的積極空間。
入口—軸線中心—軸線端點
主軸的第三段空間設置為下沉礫石花園,以“紅磚”為代表性鋪裝設置在中軸線上并延伸到末端,由“二維”的地面轉換成“三維”的立體“紅磚”景墻,以“紀念碑式“的端點宣告軸線的結束。
由軸線端點回看
<2>雨水花園建造
勝因院共設6處雨水花園,根據其高差關系,設置好各自的溢水口,以礫石溝或淺草溝連接,形成聯動調蓄作用。其中2號雨水花園標高最低,溢水口連接市政雨水管,過量雨水靠重力外排。

雨水調蓄系統
雨水花園雨水收集斷面示意圖
材料:石籠、花崗巖導水口、礫石、卵石、景石、防腐木等
為達到更好的功能和景觀效果,石籠的剖面設計呈梯形。這樣不僅使雨水花園的邊界顯得平緩,保證視覺景觀效果,40度左右的坡度能更平緩的與花園底部的微地形交接。每個花園設2~3個明溝排水入水口,為防止雨水沖刷造成水土流失,在入水口底部鋪設卵石,削弱水流沖力。
選擇石籠作為雨水花園邊界的主要材料,有三個原因:1.經濟、環保。利用廢舊石材作為內部填充材料;2.滲透性、過濾性。石籠中的縫隙有利于雨水進入雨水花園,同時又對初期雨水具有很好的過濾作用;3.石縫積累一定量的土壤雜質后可自然生長植物,生態效果和景觀效果俱佳。
從上圖可以看出石籠對植物的生長起到很好的基礎和保護作用。

1#、2#雨水花園建造及高差處理過程

2#雨水花園建造過程
植物:黃菖蒲、千屈菜、花葉蘆竹、狼尾草、鳶尾、細葉芒、藍羊茅等
勝因院雨水花園在設計之初就明確要具備景觀水文與雨洪管理教育功能,因此我們將雨水花園與開放空間相結合,通過設置科普展示系統、活動木平臺等方式實現“校園里的雨洪管理示范園”。

<3>空間處理
片巖(房山黃銹石)毛石擋墻和木平臺是勝因院景觀主要的顯性語言。力圖用最少的顯性語言表達最豐富的空間狀態是我們的主旨,因此要利用好現狀的每一棵樹,讓樹與景觀之間形成無處不在的對話。
勝因院從獨立院落的居住區轉變為科研職能的半公共半私密建筑群,為景觀設計提出了另一個難題——在有限的空間里尋找獨立院落的領域感和公共空間的場所性之間的模糊狀態——二者之間既然不是非此即彼的關系,就必須要讓二者“模糊”起來。這里的“模糊”不是消極的處理,而是利用“視線通透”和“空間隔斷”的組織來實現。
以連續的毛石擋墻系統梳理豎向關系,并組織起水平方向的景觀骨架
剖面圖

水平向的擋墻與豎向的喬木既形成對比又相互和諧,優化了景深和構圖關系

豎向處理前后對比

■細節
“灰瓦兩坡頂,清水紅磚墻”是勝因院獨特的建筑風格。為了喚醒人們對勝因院歷史地位的認知,我們專門為其設計了紀念LOGO——以抽象的建筑形象為隱喻象征,以“1946”為故事引線,試圖激發人們的探知欲。不僅如此,我們還為每棟小紅樓設計了“簡化版”的專屬門牌,強化了新業主的歸屬感。
2010年開始,2012年建成并實現雨洪管理功能——勝因院在中國的“海綿城市”大熱以前悄然落地。如今“雨水花園”和雨洪管理項目層出不窮,標志著業界對雨水的態度已經完成轉變。
然而這類項目還面臨著很多的問題,需要不斷演進和完善。如針對不同地區的雨水花園植物的篩選;根據植物的季節特征,合理搭配;通過跟進調研,總結雨水花園的綜合效益,掌握科學的數據;雨水花園形式的探索——藝術性、功能復合性等。
不斷求索,與君共勉。
原標題:清華大學勝因院景觀改造——深度解析篇
本文來自愛懷疑和愛飛翔的鳥的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