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仍面臨著巨大的水污染壓力。據環保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地表水水質穩中趨好,但部分水體污染問題突出。近八成劣Ⅴ類水體集中在海河、淮河、遼河和黃河流域,海河、遼河流域主要支流劣Ⅴ類水質斷面比例分別為44%、33.3%。城市黑臭水體大量存在。14個富營養化湖庫無明顯改善。近岸海域局部污染嚴重。
水環境領域中的湖泊污染治理是世界范圍內公認的難題,一般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時間來治理。諸多聞名于世的湖泊都經歷過艱難的治理歷程。其科學的治湖舉措和先進的治理思路,均可為我國的湖泊污染治理提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本期國際綠色經驗將以被日本人視為母親湖的琵琶湖為例,對其治理經驗總結一二。
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
琵琶湖是日本第一大淡水湖,四面環山,面積約674km2。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鄰近日本古都京都、奈良,橫臥在經濟重鎮大阪和名古屋之間,是日本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之一。
千百年來,日本人民在琵琶湖一帶生活棲息,孕育了豐富的物質基礎和燦爛的精神文明,日本文化經典《萬葉集》和《源氏物語》便成就于此。因此,琵琶湖與富士山一樣被日本人視為日本的象征。
琵琶湖納入河流460條,流出河流僅瀨田川一條,自然條件極為封閉,湖體凈化周期為19年,進多出少的水流格局使得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因此琵琶湖環境保護的自然凈化條件并不好,雖然自明治時代實施對京阪地區供水以來,就一直重視對琵琶湖的水質保護,但隨著日本經濟高速增長,琵琶湖的環境也遭到嚴重的污染與破壞,水質下降,赤潮、綠藻時有發生,淺水區更是堆滿了漂浮來的各種生活垃圾,京都市供水中一度出現過霉臭味。
上個世紀60年代日本的高速經濟發展帶來了環境危機,隨著沿岸城市工業的發展,一大批工業項目的建設,徹底改變了琵琶湖封閉式的水資源利用的傳統版圖和格局。工廠、生活用水等排出的廢水中大量農藥、化學合成品、重金屬類物質破壞了水生環境,給水中的魚類也帶來了危害。1962年,因為農藥而產生的漁業受害額度達到了4億日元。據1973年滋賀大學的統計數據, 平均13%到14%的魚出現了脊椎骨異常。隨著農藥使用標準的制定,一部分農藥在湖周邊6km以內的使用被禁止。
上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化學污染的嚴重化,重金屬污染和PCB(多氯聯苯)污染受到了廣泛關注。琵琶湖每年有大約2mm厚度的堆積物形成,對湖底表層5cm的堆積物進行取樣就可以判斷出25年間湖水的狀態。據立川正久教授關于湖底泥沼中的重金屬分布情況的調查,1970年8月28日到1971年2月7日,用采泥器取樣分析表明,底泥的含錳量隨水深每增加1米而增加40ppm(1ppm=1mg/kg=1mg/L=1×10-6),成正比關系,而其他物質隨水深的垂直分布或呈現出弱負相關,或根本無相關。南湖與北湖的鋅、鍶、鎘等重金屬含量與幾千米深的大洋海底粘土中的重金屬含量相當。研究結果表明,除了錳是地質中的原有物質外,鈷、銅、鉛、鋅,明顯受到了人為活動的污染,另外,有充分理由懷疑鉻、鍶、鎘也是受到了污染才產生的。它們是超出了湖水凈化能力而沉積的。
也正是從那個時期起,日本和當地政府加強了對琵琶湖的綜合治理和公害防治工作。
嚴格立法與公眾參與并舉治污
從1972年起,日本政府全面啟動了“琵琶湖綜合發展工程”,歷時近40年,促使琵琶湖水質由地表水質五類標準提高到三類標準。這些措施概括起來可以總結為幾個方面。
首先,從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入手。滋賀縣城鄉污水處理在琵琶湖污染治理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污水處理率98.4%,在日本國47個省級行政單位中排名第二。全縣已經建成高度發達的污水管網體系,城市公共下水道普及率達到87.3%,尚未普及的城區則安裝按國家統一標準制作的合并凈化槽,接入城市公共下水道后送往滋賀縣已經建成的9座污水處理廠,日本城市污水處理受《下水道法》規制,生物耗氧量、化學耗氧量、懸浮物、總氮、總磷的標準分別是日均值4.8、20、40、5和0.25毫克/升,而我國城鎮污水處理廠目前普遍采用的1級B標準中,上述五項濃度限值分別是20、60、20、20和1毫克/升。
為實現琵琶湖的有效治理, 滋賀縣各級政府所屬的污水處理廠嚴格實施限值標準,不斷深化技術升級和質量管理,滋賀縣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均采取封閉運行并實施除臭處理,解決了污水處理廠建設普遍存在的公眾環境污染投訴問題。
其次,對城鎮工業污染加大治理力度。1972年日本制定了 《水質污濁防止法》,滋賀縣同時制定了嚴于國家限制的企業廢水標準,政府要求所有企業均達標排放,經常采取突擊性的環境監察和監測,對治理無望的企業實行關閉淘汰,對有意愿治理又缺乏資金的企業提供資金援助,目前境內420家企業中達標企業占到65%,對于達不到企業廢水排放標準的企業,其廢水禁止直接排入水體,而是納入城市污水管網進行集中處置。
再次,針對農村面源污染進行有效治理。為保護琵琶湖水質,污染物排放較大的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比重已經降到很低,轄區內農業生產以污染程度較低的糧食蔬菜種植和天然水產養殖為主,且大力引進精準施肥、利用堆肥等技術,降低肥料使用量。為解決灌溉用水直接下田的問題,滋賀縣409個村落已全部建成污水處理設施,實現農業灌溉排水的循環利用。
最后,不斷提高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意識。琵琶湖水質改善過程中,當地民眾發揮了巨大作用,如1977年發生赤潮,全縣人民自發走上街頭宣傳為此專門制定的《富營養化防止條例》,廣大家庭婦女積極參與,自覺抵制使用合成含磷洗滌劑。滋賀縣人民還常年組織義務植樹造林、拾撿垃圾、清除湖體污垢、割刈水草和蘆葦、監督企業排污等,涵養水源,減少污染物納入和湖體中腐敗物,推進了湖體水質改善。
經過30年的治理,琵琶湖水質大為好轉,透明度達到6米以上,重新恢復美麗容顏,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
湖泊治理領域的資深專家、日本滋賀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中村正久指出,與中國的滇池、太湖相比,琵琶湖緯度高,每年冬季的大量降雪為湖泊帶去新鮮的氧氣,有助于消解COD(化學需氧量);多條河流匯入,雖為靜態水體,但更新周期不算太長;此外,還有長達25年的治湖規劃、嚴格的立法護湖、立法治湖和廣泛的公眾參與。但即便如此,琵琶湖被污染后,日本政府投入180億美元,花了30年時間才將水質恢復成Ⅲ類水??梢?,先污染后治理付出的代價非常大。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