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本東京日比谷
1926年,日本在關東大地震以后的東京復興建設中,完成了包括九段坂在內的多處長約1.8km的共同溝。日本共同溝的總體發展目標是要在21世紀初,在縣政府所在地和地方中心城市等80個城市干線道路下建設約1100km的共同溝。而人口最為密集的城市東京,已提出了利用深層地下空間資源(地下50m),建設規模更大的干線共同溝網絡體系的設想。
特點:采用盾構開挖,在大深度地下建設綜合管廊網絡系統。
2日本橫濱MM21區
橫濱21區是日本第二大城市橫濱的核心項目。
特點:集旅游、商務、購物、會議、展覽、博物館于一體的超大地下空間綜合體規劃項目。
3新加坡濱海灣
新加坡對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是有詳細規劃設計的:地表以下20米內,建設供水、供氣管道;地下15米至地下40米,建設地鐵站、地下商場、地下停車場和實驗室等設施;地下30米至地下130米,建設涉及較少人員的設施,比如電纜隧道、油庫和水庫等。
特點:容納供水管道、通信電纜、電力電纜,甚至垃圾收集系統。管廊距地面3米,全長3.9千米,工程耗資8億新元(約合35.86億元人民幣)。
4中國白銀市
白銀市為首批綜合管廊建設試點城市之一,為甘肅省域核心的重要組成部分,2區3縣,面積21209km2。市政管線現狀為地下管線老舊、容量不足,管線權屬眾多,且存在多頭管理與無人管理并存現象。
特點:總體布局結合高壓線入地、地下空間和人防;無管網式超細干粉自動滅火裝置;天燃氣管道入廊;所有管線集中出艙。
5中國珠海橫琴新區
珠海橫琴新區新建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全長33.4km,工程直接建設投資約22億元,內設通風、排水、消防、監控等系統,由控制中心集中控制,實現全智能化運行。
特點:一次投入最大、建設長度最長、輻射面積最廣、納入管線最多和施工難度最高。
來源:給水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