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河涌里的黑臭水體如何治理?如何把先進的污水處理新技術運用到廣州的治水中?今年來,廣州市水務局積極開展前期的技術調研工作,遴選出國內外 130 家水環境治理公司的代表性技術,并與其中的 50 家公司進行了面對面深入交流。從7月起,相繼在獵德涌、地鐵A涌和大塘涌進行了新技術的試點工作,經過改造,水質得到了不同程度改善。今日上午,廣州市水務局舉辦黑臭水體治理技術經驗交流會,生態清淤、人工增氧、原位修復等技術讓人們對黑臭水治理有了新的認識。
獵德涌:生態清淤不用挖 高壓水槍“吸泥于無聲”
獵德涌是廣州人非常熟悉的一條河涌,流經廣州CBD珠江新城,但水質常年為劣V類。今年7月20日開始,生態清淤的試點工程在獵德涌進行,計劃在9月20日完工。來自江蘇的一家生態清淤公司負責人表示,所謂生態清淤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挖泥和疏浚,“主要解決‘該挖的沒有挖上來,不該挖的挖出來了’的問題,河涌清淤并非挖得越干凈越好,我們采用流體力學原理,通過高壓水槍將淤泥打散成泥漿后吸上來,再通過漂浮管道輸送到岸上的設備里進行干化處理。“
該負責人表示,這種生態清淤技術的特點就是能做到“吸泥于無聲“,表層污染底泥悄無聲息地被吸上來,而且還能解決減量化、無害化的問題。該負責人說:”傳統的清淤方式需要將挖出來的底泥在旁邊進行堆放,會有臭味擾民。而且現在城市清淤通常都沒有那么大的堆場,像獵德涌周邊房價這么貴,根本找不到地方放淤泥。“試點近兩個月來,該公司發現獵德涌在每天珠江漲潮落潮時涌水水位差距較大,而且周邊排污較多,導致底泥的污染基本跑到了水體中,底泥基本剩下沙。為此,該公司將取沙處移到涌口,整個處理過程就15分鐘,被抽出來的底泥就變成了固化的硬塊,含水率低于40%。
該負責人同時表示,本次生態清淤的試點已經基本完成,但從治理中看,獵德涌僅僅清淤還是不行,需要采取截斷污染源、清理底泥、凈化水體、恢復水體動力、生態修復等復合式技術。此外,廣州河涌眾多,要實施精準清淤、定點清淤,有效清除底泥中富營養物質,避免污染物進入水體。
地鐵A涌:人工增氧+機器過濾 涌水由黑變綠
位于荔灣區花蕾路附近的地鐵A涌可謂是廣州水質最差的河涌之一,在廣州市環保局公布的全市重點整治河涌水質監測信息月報里,過去12個月內地鐵A涌3次位居53河段水質指數最差的榜首。從今年8月4日起,地鐵A涌水體凈化和生態修復也開始試點。該工程技術負責人表示,地鐵A涌一頭是斷頭涌,但暴雨來時仍有污水進來,還會受到初雨污染;平常依靠珠江漲退潮換水,但涌口太遠換不動,形成死水,很黑臭。
為了治理好地鐵A涌,首先采取了人工增氧的方法,在河涌兩岸和底部設置曝氣管,增加水體的溶解氧,同時布設生物帶,投放微生物,消除黑臭。對于人工增氧措施,廣州市水務局科信處談勇博士非常看好,他表示:“這個措施很重要,我把它排在黑臭水體治理措施的前三位。因為河涌黑臭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有機物的污染發生厭氧反應產生臭味氣體。河道中的微生物需要大量氧氣,又能抑制厭氧反應,所以人工增氧能有效改善水質。不過,好的增氧技術不希望動靜很大,不要搞得像噴泉一樣;希望是微氣泡,才能進入水分子團,與微生物進行反應,達到預期的增氧指標;同時希望耗電少,減少費用。”
人工增氧之后,進入第二階段深度處理,采用活性炭濾膜機,對水體進行大量深度凈化。該工程負責人表示:“試驗段水體面積大約10000立方,大約2天時間就可以把水深度凈化一次。本來我們希望通過10天濾膜機的更換使得水體達到IV水質。但8月7日下午又出現問題,橋洞下發現一個比較大的排污口,進來幾百噸高濃度污水,一下子整個河涌就完全黑了。”
經過處理,地鐵A涌的涌水顏色已從黑色轉為淡綠色。
接著,他們將新進來的污水進行隔離并處理后,河涌的污染程度有所下降。目前黑臭基本消失,涌水顏色也從黑色轉為淡綠色。實際上,這種活性炭濾膜機是近年來黑臭水體治理中出現的一體化設備,技術上已經比較成熟,但涌水需要持續過濾,機器需要安裝在周邊,需要持續投入維護費用。
專家為治黑臭水支招
交流會上,許多專家提到廣州治水要采用新思路、新技術、新模式,不能再停留于過去對河涌清淤、種水草、養魚這種傳統生態恢復方法上,而是要通過微生物技術和高負荷地下滲濾污水處理技術恢復整個水體生態系統。談勇也表示,治水的一個誤區就是過度強調景觀設計,把水變得很少,到處都是草;隨意配置水生植物,生態已經失去平衡。還有專家表示,治理黑臭水體要避免陷入重治理、輕保持,重晚期、輕長效的誤區,重視長效治理模式,針對不同河流特點,將現有技術集成,才能達到較好的治理效果。任何單項技術,如截污納管、面源控制、內源清理、清淤疏浚、岸帶修復、生態凈化、人工增氧、活水循環、清水補給、旁路治理、原位修復、浮泥去除、水質養護等都會發揮各自的作用,但必須集成利用,綜合整治,水質才能達標。
此外,此前的黑臭水體治理很容易陷入“整治-污染-再整治-再污染”的惡性循環。帶著這個問題,參會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認為,要想長治久清,必須采用按效果付費的新形式,政府的環保投入應從過去的“工程收費”轉向“按效收費”。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內大多數城市對河涌治理采取一次性工程模式,工程完后就驗收,但水質能夠保持多少時間不管。如果采用政府采購維護服務項目的模式,根據水質效果分批付費,就能實現財政資金對公司市場行為的約束作用,更加有效調動公司積極性。例如,原本1000萬元的工程費,根據水質狀況分成5年支付,平均每年給200萬元,效果會更好。
還有專家建議,對于黑臭水體治理,需要從控制點源、面源、內生污染等多方面入手,應該一河一策。某水環境治理企業負責人坦言,“黑臭水體治理,模式比技術更重要。治理應該因地制宜,根據不同的水文水質特征、不同的治理目標、不同階段,綜合采用不同技術。行政部門應對不同方案進行綜合、系統和全方位的對比。”
廣州市水務部門同時表示,水環境治理工作將深化“開門治水、全民參與”,進一步提升治水規劃的科學性及系統性。廣州市水務局副局長李明表示:近年來,國家、省、市越來越重視水環境治理工作,市民群眾對水環境質量的心理預期也越來越高。他指出:“目前,廣州河涌水質參差不齊,建成區內河涌水質狀況不容樂觀,污水治理形勢非常嚴峻、任務也非常艱巨。同時,整治后的河涌水質很不穩定,邊界條件變化經常會引起水質反彈。治水是一個長期、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徹底解決的事情,想要實現水功能區水質達標,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來源: 中國水工業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