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治理工業集聚區水污染。強化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出口加工區等工業集聚區污染治理。集聚區內工業廢水必須經預處理達到集中處理要求,方可進入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新建、升級工業集聚區應同步規劃、建設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等污染治理設施。2017年底前,工業集聚區應按規定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并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提前一年完成;逾期未完成的,一律暫停審批和核準其增加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設項目,并依照有關規定撤銷其園區資格。
——摘自水十條
工業集聚區是地方政府發展經濟的主要載體,在助推區域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是水污染防治的主陣地。隨著我國工業集聚區的快速發展,集中排放的大量工業廢水成為環保部門和管理部門重點監控的對象。
我國工業集聚區經過30多年發展,現在走到轉型升級發展的十字路口,應該選擇什么樣的道路去發展?工業集聚區水污染防治面臨著哪些新問題?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新形勢和新要求下,如何提高工業集聚區水環境管理水平?近日由環境保護部環境發展中心主辦的工業園區水環境管理研討會,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
1
環境容量不足 提標成本高企
目前,隨著我國工業集聚區的快速發展,一些新問題亟待解決。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園區水網密集,周邊有3個湖泊、兩條主干河流和幾十條支流,但是兩個污水處理廠的排污口都在一條河上,整個區域排污都集中在一個水域,受納水體就會出現局部水容量不足的問題。
解決水環境容量不足問題,除了有待于整體水環境改善之外,提高排放標準也是一個重要途徑,但是污水處理提標帶來的成本升高如何化解卻仍是個難題。蘇州工業園區國土環保局副調研員蔣效軍說:“我們正準備擴建的污水處理廠擬按Ⅳ類地表水標準進行設計和建設,但這會導致污水處理成本明顯增高。據粗略估算,除了建設成本增高之外,處理成本也將上升15%~20%,而目前水價是全市統一規定的,并未考慮局部區域的提標代價。”
此外,還有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混合處理帶來的中水定性和利用問題,已成為一些工業集聚區中水回用推廣工作中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高迎新表示,這些年工業集聚區的污水處理是參照國家城鎮污水處理做的,未來如何設計工業集聚區的污水排放,是工業集聚區運營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2
實行分類管控 標準因地制宜
環境保護部環境工程評估中心副總工程師任景明說,應對重點地區、重點園區的產業準入提出一些更具體的要求。比如,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紡織服裝等不同行業的環境管理要求差異比較大。因此,對一些重點區域和流域、水污染重點行業通過污染物排放強度和總量做一些篩選,制定重點產業發展的環境準入制度,進行園區整合、分類管控,編制園區管理負責清單。比如河北省唐山、邯鄲、石家莊對鋼鐵、火電、建材產業都有具體要求。
此外,還應根據水域的功能要求來制定相應標準,因為各個地區具有不同的特性,所以設定一刀切的污水排放標準顯然不太合適。
比如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流域流經城市最后入海,這種情況下要對污水排放設定比較嚴格的標準。在設定標準的時候,要根據地區不同的情況因地制宜,由國家或者地方政府指定水域的類型,然后設定適用不同類型的標準值。蔣效軍也表示:“考核的時候不要搞一刀切,在水資源相對充沛的地方,要從生命周期的方法來分析,到底要設定什么樣的合理指標。”
3
整體視角考慮 處理周邊關系
一個區域要發展,就要保證水環境容量,因此需要控制這一區域的發展規劃。
蔣效軍表示,即便有良好的環境管理策略和優質的環境基礎設施支撐,工業集聚區在調整發展規模和結構時也必須充分考慮當地有限的水環境容量的制約問題,這是個源頭瓶頸,規劃時如有忽略就可能導致整個區域水環境質量的惡化。
蔣效軍舉例說,蘇州工業園區原來是50萬噸/日污水處理總量,按照新規劃,我們現在已經提升到90萬噸/日。如果不采取一些規劃的控制措施,這個量是沒有辦法得到有效遏制的。這就是一個源頭問題,規劃對產業結構、人口變化有了調整,就會導致整個排污量發生很大變化。
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教授田金平指出,在工業集聚區水管理過程中,要遵循系統思考的原則,特別是應用生命周期的理念,全面考慮水資源管理及水污染防治的各個環節。構建從取水、供水,到企業用水,廢水處理、排放、污水再生回用、污泥處理處置及資源化等組成的全生命周期園區水管理創新格局;統籌節水節能,構建園區能源、環境基礎設施間的共生體系。“從企業、園區、周邊小流域3個層面設計一體化方案。不能僅僅看眼前這一塊小區域,要從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視角來看,明確每個層面做什么,關鍵行動是什么,未來怎么考核和評估。”
蔣效軍也表示,工業集聚區屬于城市的一部分,它的水環境除了受制于自己的排污以外,受上游周邊一些影響也是比較大的。所以,我們在考慮工業集聚區水環境管理時,不僅要做好自身的治污,還要處理好周邊關系,因為水環境的保持需要區域之間的協調。
4
考核橫向排污 倡導精準管理
目前環保部門對于區域水環境的考核仍是以縱向的歷史數據比較為主,蔣效軍認為這是比較片面的方式。實際上工業集聚區在承擔向周邊地區輻射經濟的同時,也把周邊地區的產業集聚過來,從某種角度講,是一個污染正向轉移的過程。所以,環保考核還需要考慮橫向的排污總量轉移系數。
蔣效軍說:“污染行業和污染產業的提法是不夠科學的,在環保角度,只有具體企業污染治理水平的差異。如果把一些治理難度大的排污企業從發達地區遷移到欠發達區域,雖然表面上看簡單地保護了發達地區的環境,但遷移后這些排污企業若沒有良好環境基礎設施的輔助、得不到環保部門的有效監管,其排污狀況比遷移前更差,排污總量更大,從全局來看,整體的環境污染將更加嚴重。因此,現行的區域污染行業限批以及總量控制策略需要務實優化。”
同時,工業集聚區水管理要精細化,家底要摸得很清楚,實行精準管理,控制用水總量,提高用水效率,可持續利用各類水資源。防治水污染,減少廢水排放。
田金平說:“最終目標是改善水環境質量,防范工業集聚區的水風險;力爭使大部分工業集聚區發展過程中水資源消耗盡快從相對脫鉤邁向絕對脫鉤。”
田金平認為,工業集聚區下一步發展的競爭力將更多地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從水管理入手,進一步分析未來發展的實力在哪里,未來發展的約束是什么。實施工業集聚區水管理創新不僅僅是為解決水污染問題,深層次目的是幫助管理決策者識別可能制約工業集聚區長期發展的資源環境要素瓶頸。
來源:工業水處理 生態修復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