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天兩次自來水爆管專業分析
事件一
岳各莊橋下爆管
7月23日晚8點左右,北京豐臺區西四環岳各莊橋下自來水管網的爆裂,導致橋下路面積水成河,交通中斷,3輛汽車被淹沒。爆裂管道并非南水北調管道。
為把積水分流,水務人員鋪設了上百米管道,連接兩輛抽水車,并鋪設了7條管道。
基坑的東南面放著被挖出的爆裂舊管道,直徑約60厘米,長約1.5米,一側爆裂的橫切面長約80厘米,寬約30厘米。管道內外部能看到明顯的銹漬。
原因:有現場工作人員稱,水管爆裂可能是有點老化。鄭少博表示,水管爆裂的具體原因需做技術鑒定,還在調查。
專家認為:流量大排水不暢致短時間積水成河。
短短兩三個小時,一條爆裂的自來水管道卻導致數百米的道路上積水達到2萬立方米,水深約2米,道路變成河流。對此,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高乃云認為,爆裂管道供水量大,關閉閥門較遲,特別是北京排水系統不暢,可能是導致此次事故的原因。
事件二
西直門橋下爆管
7月25日中午12點,玉桃園公交車站附近,市民在淤泥積水中騎行。當天上午,該處一自來水管爆裂,西直門橋向東、北二環南側輔路出現大量積水。
工作人員正在搶修破裂的自來水管道,破裂處被加上了密封用的金屬環。
原因:降雨致地面沉降造成管網破裂
據介紹,北京的自來水管網平均年齡“19歲”,而供水管網的使用年限是50年。也就是說,目前北京的自來水管網正當“壯年”,管網爆裂這種容易發生在老舊管網上的問題,為啥近期頻頻出現?
供水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經初步調查,這是因為連日降雨造成地面不均勻沉降,將供水管網壓彎,繼而壓折造成的。
究竟還有什么原因會導致爆管呢?
1 地質條件
北方地區氣候冬季寒冷,地表土層常常形成季節性凍土,較深土層中所含的水分向地表土層遷移并形成冰晶體,造成土層膨脹并使埋設在土層凍結深度附近的管線發生錯位、側向位移而導致爆、折管事故的發生。待次年溫度上升時,地表土層解凍融化,其中的冰晶體也隨之融化,使地表土層中的含水量大幅增加,土層處于飽和狀態,土質變得軟化,強度明顯降低。在地表荷載的作用下,導致路面開裂,路面破壞后供水管線極有可能發生爆管現象。
2 管道材質
在各種管材中,尤以鑄鐵管爆管頻率最高,而鋼管、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管則爆管頻率較低。在鑄鐵管中,以連續澆鑄鑄鐵管爆管事故發生率最高,其次是直澆灰鑄鐵管、離心澆鑄鑄鐵管,而球墨鑄鐵管極少發生爆管。
3 鑄管工藝與材質的影響
在給水工程中大量使用抗拉強度為14 MPa 的普壓鑄鐵管,但往往管內壓力小于14 MPa 時就會發生爆管。主要原因是: 連續澆鑄工藝使鑄鐵管管體組織疏松、夾渣、夾氣、內溝、重皮,極有可能造成縱向裂縫。澆鑄工藝過程中由于管體劇冷,無退火,收縮不均勻,故存在溫度應力,且管身硬脆,不耐震,不耐沖擊,抗彎、抗拉強度差。給水管道往往因適應不了重載、高壓、震動、沖擊和不均勻沉降等環境條件,而造成管道破裂。
4 管道內氣體的影響
長距離輸水,尤其是處在地形起伏較大、管徑較大的管線,給水管道高處容易積聚氣體,其體積變化受溫度的影響,低溫下氣體體積收縮,高溫下則迅速膨脹,造成局部壓力增大,若排氣的設置不當或失靈,就會導致爆管。管道投入運行時,充水過急,排氣閥設置數量、位置不當或失靈,則會造成管線排氣不暢,產生水錘,從而引發爆管。
5 水錘作用的影響
對于管道長、水壓大、流速過快的給水管道,在停泵、閥門突然關閉、電網突然停電時,極易產生水錘,巨大的水錘沖擊力使管壁產生超高壓,導致爆管。
6 溫度應力的影響
剛性接口的管道中,因溫度變化而產生溫度應力,進而造成管路爆裂。特別是土層中由于不同土質含水率不同,凍脹系數相異,在春秋融凍和封凍季節時爆管頻繁。在年溫差大的西北、東北地區,管道連接后未進行及時保溫而爆裂的事故十分常見。此外,當管道埋深過淺,未敷設于冰凍線之下時,也會因產生溫度應力而爆管。
7 管網老齡化、腐蝕、結垢的影響
鋼管普遍存在嚴重的腐蝕問題,尤其是軟水管道更為突出。由于土壤腐蝕性而導致的管道爆裂也時有發生。此外,管網運行時間過長,勢必產生管道結垢,造成過水斷面減小,通水能力降低,管道阻力增大,管道超負荷運行而引起爆管。管齡過長的管道,腐蝕、結垢交互作用,管壁疲勞,更加劇了爆管的危險。
爆管可以預測嗎?
在以爆管點為圓心、20 m為半徑的緩沖區內, 可見有過爆管歷史的管段再發生爆管的可能性較大, 其周圍管段發生爆管的可能性也較大, 即爆管的發生具有空間積聚性。爆管的這一特性也從爆管的實際發生情況反映了影響爆管的因素, 如同一批管材的質量以及同一片管網的施工質量、地面荷載及管道壓力等, 都可能引發爆管的空間積聚性, 當然這種情況只適用于研究區域沒有大范圍更換過管道的情況。
本文部分內容來自《供水技術》2014年10月雜志中文章《供水管網爆管原因分析與預測研究》——張志磊、蔣白懿、李博、李迎迎、張蕊部分新聞內容來自人民網和新京報。
來源: 給水排水